【后生可爱】“尚记得刘文明老师的谆谆教导”

“尚记得刘文明老师的谆谆教导”
刘文明
老实说,校外人员进校采取审批制度后,我们的校园确实多了一份清静和安全,但是随之而来,我也多了一分工作任务。
按照设计,同学进校所填的系统中,必须要指定一位老师审批通过。一般来说,同学都让会选填自己熟悉的老师。毕竟,老师熟悉学生,才好审批。
不过,按照同学们的说法,很多老师并非特别关注学生所填的进校小程序。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学生填后过了很久,老师还是纹丝不动,没有审批通过。想回学校的校友们常常因此进不了学校。甚至在有时候,人都到学校门口了,发现老师没批,保安又不让进,只得悻悻地离去。
可能是因为我在学生处工作时,给同学们留下了“刻板印象”:刘文明老师是番职“百事通”,凡事找刘文明就好办。所以,进校审批这件事,也有很多同学指定我为审批人。
能被同学们记住、选择,我觉得是有成就感的。我不仅不烦,反而乐此不疲:只要你选我,我就抓紧审批。因为我是很关注手机信息的,所以只要收到审批提醒,我就立即进行秒批。可能也是因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即便人家压根不认识我,填写进校申请时,也会选我。
后来,因为台州一所学校在校园里发生事故,我的审批不再是有求必批,而是变得严格起来。我通过微信朋友圈广而告之提出明确要求,凡是选我作为审批人者,必须在申请事项附言里准确说明自己的班级、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姓名,以此交叉证明确实是我们的校友。
我很是严格地执行自己的规定。因为我要确保校园安全,要对自己的审批行为负责。凡是不按照要求填写,只标注自己是校友的,我都认为是“冒牌货”,忍住学生被拒绝、被辜负之疼而坚决不批。
今天14:54,手机端的访客预约系统发出提示信息,我有一条预约申请需要处理。
点开一看,非常欣慰。这位名为石钊安的校友不仅上传了毕业证,还上传了身份证。在附言栏里,他还洋洋洒洒写了一段文字:
“听闻母校升级倍感光荣开心。三名毕业校友想本周末回校参观游览,忆往昔。已失去导师联系方式,尚记得刘文明老师的谆谆教导。无需接待,烦请通过预约申请。”
看得出来,这个同学一定是个惜字如金之人。四句话,四层意思,言简意赅,没有一个字多余。第一句,点明原因,表示祝贺,拉近距离;第二句,讲清求助事项,以情感人;第三句,说明找我审批理由;第四局,客套结尾,请求审批。
老师大多都是有情人。四句之中,第三句戳中了我柔软的心窝。坦白说,多年期,我作为一个学生处老师,要统管学校13000人,所以理论上,对学生的联系交流远远不及他的导师多。所以,当我看到同学说“已失去导师联系方式,尚记得刘文明老师的谆谆教导”时,我被激动到了。
也许,这是一句客套话。不过,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落实在文字上,我看了之后,还是很开心。我很清楚,因为我们可能确实没有系统带过他们的课(只是在2011-2014年带过珠宝学院学生的《工厂生产管理》、《宝石地质学基础》课)所以,对同学们真的不会有太多的教诲。如果同学一定说有,那一定是走访、闲聊中的问候、鼓励、开导之类的只言片语。
记得当年,我在学生处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静等花开”。我就知道,我们老师的付出,一定会等到学子花开回馈时刻。看到这位校友留言的那句话时,我就在想,如果说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过去确实在学生身上花了一点心血和精力,确实为他们成长成才赋过能,那是多么正确、多么应该和多么值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