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41岁北大本科生被录“抄表维修工”不必大惊小怪

41岁北大本科生被录“抄表维修工”不必大惊小怪
刘文明
近日,一份泸州华润兴泸燃气有限公司关于社会公开招聘拟录用人员的公示名单引发网友关注。拟录用名单显示,该公司拟录用3名抄表维修工,其中一人为爱丁堡大学的研究生,一人为北京大学的本科生。(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企业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录用员工,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吸纳储备所需各类人才的常用有效形式。根据录用程序,公示拟录取名单环节必不可少。正是这一信息比较详尽的公示,可以让拟录人员的姓名、年龄、毕业院校、学历等得以公开,进而接受全社会监督,实现公平竞争,阳光招录。
在招聘中,惯性思维定式让大众对名校高学历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理应在“高大上精尖”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一旦非此预设结果,就会觉得“反常”“不应该”。早先出现的名校本硕博应聘到街道、环卫等基层岗位引发热议的新闻,与这一次北大毕业生到燃气公司从事“抄表维修工”的舆情,如出一辙。说白了,就是招录结果在大众心理预期层面产生了强烈反差,从而感性地认为“不配”。
然而,以理性看,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当前,国内就业市场呈结构性矛盾特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城镇16-24岁非在校生失业率在16%左右高位运行,部分行业的岗位需求甚至较疫情前下降超三成。如此形势在客观上已经催生了求职者心态转变。一个显性表现是,“求稳求快”已经逐渐成为一些求职者的首要追求。因此,41岁的北大本科生应聘抄表维修工岗位,除了暂不可知因素外,可能就是求职者基于年龄劣势现实考量和就业形势严峻的主动调适。
是金子总会发光,合适自己才是最好。事实上,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没有高低之分,任何工作都没有贵贱之别,只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值得尊重和鼓掌。尤其是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成规模的名校高学历人才充实基层岗位,不是人才浪费,而是企业单位现实所需。比如,此前曾有清华博士选择入职杭州街道办,成为普通工作人员,但其凭借专业知识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获得成功而被认可。看似学历与岗位不匹配,实则因为人才为岗位带来了创新性改变,而成为个人、基层双赢样本。
随着科技快速进步、数字赋能加速迭代,任何行业企业和单位岗位,都渴求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与思维创新的人才。从战略层面看,企业看准时机,花钱腾位招聘高学历人才,实施“人才下沉储备培养”策略,将高学历人才安排在基层岗位,让他们熟悉业务全流程、工作全链条,容易培养出既懂业务又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种远见卓识的储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单位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和发展眼光。
这几年,还陆续爆出与此相反的新闻:有些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已经成功入职名校任职实训实验课程老师。将此与41岁北大本科生被录为“抄表维修工”放在一起比对,看似学历与岗位错配,实则是个人实际、经济环境与企业单位发展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现实主义选择结果,完全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杞人忧天。可以大胆预测,此类反常情况未来一定会越来越普遍。因此,求职者个人、社会公众与招聘单位都要摒弃偏见,去除刻板印象和固定思维,以理性、包容的态度,欣赏、鼓励的眼光,紧密结合自身的、社会的、企业的现实条件,鼓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个人职业选择,让求职者各得其所,让企业各得其才,实现个人、企业、国家和社会美美与共,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