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体育场所要建多更要用好

体育场所要建多更要用好
刘文明
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与30年前的1995年人均仅0.65平方米相比,数值增长了近五倍。(4月15日中青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场馆情况可以体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30年内五倍的人均体育场地的增量,彰显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如此体量的体育场所,为开展各类型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供了充足专业的场所及设施设备资源,为健康中国建设奠了基赋了能。
但是在客观上,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况,从城市规模维度看,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体育场所几乎占据全部场所数额的九成以上。从单位性质看,以学校为主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超过四成。换句话说,广大县城以下的小城乡镇享有的体育场所资源比较匮乏。
除此以外,体育场所及设施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情况。相比于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民营羽毛球、乒乓球等场馆而言,很多大而全的城市综合性体育场馆除了承办某项大型赛事之外,利用率、开放率都不算高,有统计资料显示,总体不足30%,很多的时候,都是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甚至有的城市还为了免除高额维护成本而干脆一关了之。
从粗放向集约的管理转型中,行体育场馆的低效利用乃至闲置不用,是一种明显的资源浪费。这其中,既有前期规划论证不充分、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原因,也有后期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体育主管部门,或是相关单位,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体育场馆建成很简单,有钱就基本上可以搞定;盘活用好有效益才是“真功夫”“硬道理”,才能体现出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体育场所的建设切忌贪大求全比阔气,而是务必根据大众需要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群众基础好、就在群众身边的小而精场馆,在建多的基础上,还要切实管好盘活用好,发挥效用,做到建了就要用多用。
体育场所从“少”到“多”,再到“用”得“好”,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打好场馆资源建、配、管、用组合拳,提高体育场馆资源整体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打造更具活力的更有韧性的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机制。作为投资建设单位,要事先做好充分调研、规划和论证,切忌盲目上马,拍脑袋建设“面子工程”;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想尽办法,利用现有场地条件,丰富体育课程种类,引入更多潮流时尚运动项目,刺激学生兴趣,全天候多时段用足体育场馆设施,让运动成为校园靓丽风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街道社区要发挥基层优势,把街边小区的体育场地用起来,举办亲子(家庭)趣味运动会、大龄人广场舞挑战赛等,打造成邻里互动社交新平台;各企业要采取公司自建健身房或与体育场馆优惠合作等方式,举办团建和素质拓展训练,打造企业文化和职场运动文化,增强企业忠诚度和团队凝聚力;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单位更要主动作为,坚持用户需求导向,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行按人群时段差异化定价,契合需求,拓展多功能运动空间,既能承接专业赛事,又能满足日常健身、培训需求,实现场馆可持续运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助力每个人以强健体魄、饱满精神,奔赴人生赛场,拥抱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