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考试不公布成绩是教育者的玻璃心在作祟
(2025-01-23 10:50:07)考试不公布成绩是教育者的玻璃心在作祟
刘文明
近日,学期考试陆陆续续结束。不断有人通过各种平台吐槽:自家孩子正在读小学高年级,本学期期末考试完之后,迟迟未出成绩,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回应说:“接到教育局通知,期末考试成绩和班级名次不再公布。”打电话问孩子考得怎么样时,班主任却说:“考得还可以,但具体多少分不让查、也不让说。”(1月22日“搜狐新闻”)
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阶段,学期内的期末考试,都属于非选拔性、竞争性考试。这样例牌考试,只是一种被纳入教学内容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有二:一是检验学生所学实际效果。通过考试测验,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检验出学生们对于知识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在一定范围和限定和用途之内予以公布,能让学生本人精准知悉在班级、年级中的位置,看见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进而激发斗志,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二是检验老师教法是否有效可行,促进老师在教法上不断复盘、创新和优化改进。
但是,近些年来,在素质教育的美丽外衣下,在很多顾虑和担忧中,部分地区、一些学校打着保护学生隐私、减轻学生压力、避免内卷内耗的幌子,简单推行“考试不公布成绩”做法。这种做法表面上很人性化,“以学生为本”,学校师生看起来也一片“和谐”。
知情权就是主动权。盲盒式的不公布成绩不仅对学生不利,还剥夺了家长的知情权。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陪伴者与引导者,是学生的监护人,有权且有必要知晓学生的在校学业表现。通过成绩公布,家长就能洞察孩子的学习情态,进而及时有针对性调整家庭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共育共促合力。如果考试成绩不予公布,家长面对成绩“未知数”,只能干着急、干瞪眼,无法从家长层面有的放矢助力孩子学习提升。
坦率地说,不公布考试成绩,可能就是因为教育者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有一颗“玻璃心”“不自信”在作祟。毕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唯分数论会遭到批判,导致一些教育者极端地视分数如洪水猛兽,进而选择用“鸵鸟心态”逃避责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目的是让学生成长、进步、知不足,知晓成绩本来就是成长中的关键一环。应该看到,教育应是一场向光而行的旅程。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要义的考试成绩,如同旅行途中的标杆,应成为学生指引前进和追赶的方向。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成绩都无法面对,那么其长大成人之后,还能如何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面对社会竞争中的各种失败或不如意,还能大有作为?
因此,真正的教育智慧并非回避成绩,而是合理公平地运用成绩。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摒弃“玻璃心”,以更成熟、更负责的态度对待学期内成绩公布,让学生在直面成绩、看到目标中学会面对和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出能担当时代重任、不惧挑战的栋梁之材。首先,教育者要教育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公布,让学生形成一个“勇于面对、接受成绩、努力提高”的学习共识和闭环。第二,在公布成绩时,可以更加巧妙一些,采用等级制、分数段等方式,刻意淡化排名竞争压力,既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又减少内卷攀比形成的压力。第三,在“不主动公布成绩”的理念下,可以采取“依申请点对点公开”的方式,满足有需要学生和家长的愿望。第四,主动作为,辅助学生和家长以个性化、科学的学业分析与辅导,帮助他们看到问题,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