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本科院校聘用高职生授课说明用人观念趋向理性

本科院校聘用高职生授课说明用人观念趋向理性
刘文明
近日,“22岁高职毕业生成高校木工实训课教师”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报道,今年6月,22岁的叶崇政从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通过招聘入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叶崇政在高职阶段学习的专业是家具设计与制造,如今在本科院校教授的是木工实训课。而在早年,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邢小颖,也成功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成为热议焦点。(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这些消息比较“有冲击力”地刺到了人们固有思维定势:毕竟在传统的人才层级思维观念中,中专、大专(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就是一个逐步抬高的学历“金字塔”。因为本科院校和本科生处于金字塔的较高端,所以在本科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人,水平似乎就应该高一些,似乎就应该上求一级,由研究生来担任,而不应“下求”,反过来让高职毕业生“逆袭”担任。
大约在三十年前,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始较大幅度扩招,累积效应导致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富裕景象”,“学历贬值现象”随之而来。市场需求侧的用人要求也因此“水涨船高”,明明可以用中专中职毕业生的,都改成了用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用高职高专生的,上调改成了要用本科生、研究生。比如某家央企,2018年之前还招收大专生和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后来毫不避讳地“明码标价”:招人时非985、211、双一流本科不要。更有甚者,还有的单位招聘时设定了“硬核门槛”,直接要求务必是博士生且本科必须在985、211、双一流院校就读。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于学历要求的“水涨船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用人单位应对现实发展机遇和未来挑战采取的前瞻性储备性举措。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切实际地片面强调高学历与工作实际绩效,未必就成正比。就有不少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在分配新招研究生工作时“犯了愁”,如果放在真正工作一线,研究生们不大乐意,不太情愿,觉得受了“委屈”;如果直接不放基层而是放在管理层,研究生们眼高手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难以胜任工作,作用发挥效果往往不好。
高校反向用人早先有过实验。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引领着彼时的高职院校,作为探索者曾经走在前头。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那时候的高职教育界响亮地提出了“专任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口号,把一大批生产、建设一线企业的能工巧匠引进课堂,从事实践实训教学,教授学生技能。虽然他们压根没有高学历甚至连任何学历没有,但却能把高职的实训课堂教活,把学生技能教好。
从这一点来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从高职学校择优招录毕业生任教实训课程,可算是当年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的2.0版,也凸显了现在用人观念越来越趋于客观理性。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好兆头。各家用人单位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在确定人才需求和招人策略时,坚持需求导向,实事求是,充分开展岗位需求调研,既要考虑长远到未来可持续性,更要着眼于现实,理性考量人员学历与工作岗位匹配性,按照工作需要,强化适配第一,避免学校出身和学历第一情结,从而找到“对岗对位”的人,也让辛辛苦苦招来的人,都能尽其才、出其彩、现其值、生其效。
注:本文发表在2024年12月1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