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课前起立问好也应成为大学生必修课

课前起立问好也应成为大学生必修课
刘文明
今年节后开学,多所高校发出严格课堂教学规范的相关通知,要求学生上课先起立、师生相互问好。有高校要求任课教师课前务必要求学生起立,调整学生状态后开始上课;还有高校制定“课堂教学礼仪规范”,提出老师发出“上课”口令、值日生或学习委员发出“起立”口令等细节要求。(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凡事都讲究一个仪式感。教学工作作为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当然也不例外。自上幼儿园之日起,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专注深情环视一遍学生,此时班长、学委或值班同学就会大声喊一句“起立!”。之后,老师紧跟一声问候“同学们好!”,同学们注视老师并再齐声发出“老师好!”响彻教室。随后同学们齐刷刷坐下去,老师开始讲课来。这幅课前极有仪式感的画面,确实长期温暖着每个学子的记忆。
这种仪式感,就是典型的课堂教学礼仪。其中蕴含的是学生的尊师重教,老师的问候关爱,以及教师学生角色的互相唤醒。这种独特的课堂教学打开方式,对于自制力偏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来说,还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集中注意力,高效快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规范当中,并没有相关明确规定,要求学生班级组织起立并与老师互相问好。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就读大学的课堂上以及大学毕业后的高校教学工作中,再也不见“起立问好”的仪式场面,取而代之的常态情况是上课铃打响以后,学生稳坐位置上,任课老师直接登台开始授课,最多也就说一句“同学们好!”,然后直奔课程主题。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相比较高中阶段及以前而言,从整体上看,高校学生的组织意识有淡薄化、纪律意识有涣散化、对于老师敬畏心有减弱化的明显倾向。仔细分析,一方面是大学生长大成人的附加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关教育的缺位缺失造成。
我国是礼仪之邦。教育出文明守礼的学生,构建礼仪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整个学校阶段,持续强调礼仪育人作用,突出学生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学生学校礼仪、学生家庭礼仪、学生社会礼仪等诸多方面。其中,学校礼仪有形象礼仪、课堂礼仪、活动礼仪、交往礼仪、集会礼仪和就餐礼仪等多个维度。而课前以饱满精神组织起立向老师问好,就是课堂礼仪和交往礼仪的隆重仪式,是优秀的礼仪文化传承,不是凡俗缛节和形式主义,具有实实在在的立德树人价值功能。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语境下,教育过程和细节决定教育成败,凸显教化品质。高校大学生在课前由班长组织全体起立,与老师互相问好,有助于大学生文明礼仪和纪律意识重塑重构,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意识提示和唤醒,有助于展示出师生的精气神和面貌,体现着高校育人的精细化,体现出育人的全员性、全方位性和全过程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些高校在龙年春学期开学前发文,开启组织“课前起立问好”模式是大好事,值得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和全部高校也应积极跟起来、动起来,都来从礼仪中国建设和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的高度,把这种课前礼仪,以文件的形式,写入课堂规范,提出明确要求,纳入必修课,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用锲而不舍的绣花功夫,持续把大学生教育好,塑造好,让“礼”在大学生心中继续深深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