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夜校爆火凸显终身学习渐成新时尚

刘文明
在上海,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推出的秋季班开设了382门课程,1万个学习名额吸引了超过65万人在线抢课。在广东,广州青年文化夜校坚持公益性,青年无需支付学费,街舞和吉他进阶课程一经推出即爆满。在重庆,江北区观音桥青年夜校开班3个月内已有超过200名学员,潮音乐、潮非遗、潮手工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不应求。某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夜校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1月17日《中国青年报》)(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夜校作为一种教育举办形式,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当时一些教育家和其他方面的领袖关注到了工人的教育和文化需求,相继开设了一些夜校来满足这种需求。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开始兴建大量的夜校,并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手段,改善社会教育水平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之后,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全日制学校数量有限,全日制教育供给不足,人民受全日制教育程度不高。国家和有关部门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对教育的迫切需求,通过开办夜校或者成人学校办法,作为全日制教育的有益补充,开展扫盲等教育,有的甚至成为学历提升的有效路径,发挥了教育普及和学历提升两大功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教育福利,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奋斗记忆。
相比于早年的教育普及功能和学历提升功能而言,目前的夜校已经基本不再发挥学历提升的作用。也就是说,报名参加夜校的人,不再是为了提学历、拿文凭,而只是单纯地想学一点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打发一些空闲的时间,提升个人品味和生活品质,更多体现出学习者个人的休闲娱乐性的自我成就动机和幸福感追求。
客观地说,年龄稍轻的青年人因为学业和家庭生活原因,还不算是报读夜校或兴趣班的主力。稍大一些的中老年人,因为自己时间相对充裕,往往成为报读的主力人群。他们报读的课程也大都以实用技巧型课程为主,比如智能手机使用课、手机摄影课、手机视频编辑课、家庭插花课;也有一些通识类素质提升课,比如书法课、国画课、吉他课、街舞课、文学鉴赏课或者家庭伦理课、亲子关系课、健康管理课、时间管理课;甚至还有一些更高级的专业课,比如人工智能开发课、聊天GPT应用课、投资课等。这些课堂以线下小微课堂和线上网络平台课堂为主,兼有收费课或者免费公益课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