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爱】校园建设,大有学问
(2024-01-12 19:46:03)校园建设,大有学问
——听创校校长张碧晖教授一席谈
刘文明
在我写完《守护根脉》一文后,就立即发给创校校长张碧晖教授,请他指正。这篇文章以竹猗园碑刻保护细节为例,讲述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如何从文化的高度,把学校的历史尊重好、保护好的思考和做法。
看完我的文章后,他有感而发,给我用语音的方式,讲了很多。我觉得收益匪浅,便整理成文。
如你所知,这幅字是华中科技大学郑教授所写。应该讲,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特别对诗词和李商隐的诗有研究,有专著出版。他的书法是在教育部获得一等奖里面最前面的一个。这幅字是他自己创作中非常喜欢的。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学校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把我们理工学院春夏秋冬景色都非常优美地记写出来。如果把这篇文章作为作文范文也不过分。他自己很喜欢这个,用行书楷书写的,原来基建那里,基建办找了雕刻师傅,雕得也很好,郑教授也喜欢。他对这篇文章写了好几幅,这是其中一幅。
这幅字很重要,你们如果要把这幅字要搞掉的话,那将来历史要跟你们算账的。杨叔子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的老校长,他到我们学校来,看见这个碑刻。他和郑在瀛教授是诗友,非常重视和喜欢郑教授的这幅字。那天我陪杨叔子和他太太,也是著名教授,看这个的时候他一再强调,“这个太珍贵了,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要围个玻璃罩子。”所以,你们一定要保护好。
其实,我注意到,你当总部处长以后,对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很重视。这个很不错。希望你看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我看过一个材料,对于毕业生的一个调查,就问“你对母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调查结果出人意外,不是什么大楼啊,不是什么教授啊,当然也要有。大部分一些都是校园的小路啊,哪块草皮呀。这些东西在学生心中,非常重要。
这一点,注意的不多。但是教育部有领导懂,就是有些著名的景点是不能动的。比如说华中科技大学那个主楼后面,你们可以去看。其实我倒觉得你应该到华中科技大学去看看,看看人家怎么立法的,怎么建设大学。这个主楼后面有一个大概一公里长、七八百米宽的森林带,种有80万棵树。当时我们那个班子里的校长也准备把树推倒搞建设,结果教育部就说,你们这个东西,全国都没有,你们一定要保留下来。现在一直还保留。
像我们学校图书馆,这个整体部署按道理也是不能动的。中轴线放图书馆,右边左边你在文字中也描述了一下。这个你要对历史负责,我跟你讲。反正这个我很在意关注你朋友圈,既然你管这个总务,那就要懂一点这些东西。我之前派总务处处长去澳大利亚学习,就是要他们懂这些。我当然也不是学建筑的,但是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连考大学都准备考土木系,我又看的多,特别是国外,我去了几十个国家。我们要搞百年老校,所以,不能变来变去。
当年我就说过,校园建设也是生产力。我在学校时,有三件事情,我非常坚持自己的校园建设理念。第一个就是番禺领导一定要我们搞一个校门,像那个宝墨园一样的,像那个村牌坊一样的。而且要斜着搞。我是坚决不同意,因为当年我们不是讲“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嘛,因为我看了很多国外大学都没有校门。当然,过去完全没有校门也不行,所以我改了,搞了一个简单的校门,那个样子也是不简单的,是两个王铁男带来的两个年轻人,非常有才华,后来一个到了深圳,一个到了广美。到广美的这个人呢,他的母亲是我们国家最有名的女画家的学生。他们设计的很简单,当然我们也没有钱,所以我们坚持这个现在校门,但是看起来非常大气,如果搞一个像中学一样的那个门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个就是原来罗马广场。罗马广场本来是我请这个广州美院年轻人搞的,他们跟一个大领导搞全国政协礼堂设计的。因为比较熟悉,他们就做了一个罗马广场效果图,非常漂亮,而且做了一个模型,但是人家就要5万块钱设计费。当时有人舍不得给,没办法,我们也不能侵犯人家的这个权利嘛,所以我们自己搞了一个。当年设计的是54根柱子,后来我一想不对,因为我是54岁到学院来的。为了避免误解,后来我想了一下,变成了52根,因为一年就是52周。当时,还要搞一个不锈钢的雕塑,我坚决反对,最后就是撤掉了,如果搞一个那东西很难看的。所以当年在这个图书馆前面,我不同意搞任何雕塑,就是有一条小路。我当时对新强辅导员说,你的第一届毕业生,要给学校留点什么东西才好。那个时候他们也没有钱,但还是搞了一点钱,修了一条路,现在看不太清楚了。第二个就是现在的“七子莲”,是曹干设计的这个东西。曹干设计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后来在教育部文件上把我们的意思都写上去了。就是说,这个雕塑啊,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第三个就是树木选择。当年我们也没有钱,就种像勒杜鹃这种。当然也搞了一些凤凰树。们学校最贵的一棵树,就是在青年旅馆下面、教工饭堂前面一个叫做香榭海的树。我现在搞清楚了,这个香榭海,过去是皇家的,老百姓是不能栽的。所以也请你保护好这棵树啊。
我讲这些呢,就是因为我也被你的这个敬业精神感动到了。这个学校的历史要留下来,你看北大清华,人家都是百年老校啊,水木清华,未名湖啊,后面人没有敢乱动的,而且你要知道我们学校这个设计是谁。是当年王蒙徽啊,就是后来住建部长,现在湖北的书记。他当时是来挂职的副市长,就把一个叫尹志波的带来设计的。尹志波现在是雄安新区的总规划师。他设计的非常好。当时省教育厅的有意见,说你们这个是请北方人搞的,没有我们南方的特点,所以我们后来就把各楼的一层,搞成架空层,这样就把潮湿问题解决了。不怕潮湿,多了空间,也好活动。另外我去英国开会,就把它连廊和下沉广场学来了。
你是总务处长,通过这么多次接触,我觉得你责任重大。这个校园要保护好。郑教授的这幅字写于接近60岁,这个是他书法巅峰时期。他原稿可能没有给我,可能有个复印件很小,那是小楷。我要找一找。好吧,就讲这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院长讲的很多,不乏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乏深邃的思考,不乏他这一代创业人的执着。我听得很仔细,津津有味。“非常感谢张院长,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对学校的深情。我们一定努力守好番职精神家园!”我跟他留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