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警惕考研“高考化”需要精准发力
(2023-03-09 09:22:04)警惕考研“高考化”需要精准发力
刘文明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3月8日《南方日报》)
这一“警惕”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尤其是在2019年到2023年的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分别达到290万、341万、377万、457万、474万。与这个快速增长数形成鲜明对比,实际录取人数只是在疫情发起的2020年较2019增加了约20万,此后4年基本持平,一直在110万左右。
“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话题之所以爆红网络,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考研确实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一种常态化、内卷化行为,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客观上和短期内也影响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输入供给。因为报考人数多、录取人数少造成的强烈竞争“剪刀差”,已经造成了不少顽固的考研“钉子户”,他们为成功上岸,不惜二战、三战、四战、五战,甚至前后历经14年八战也在所不惜,反正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考上誓不休”。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呈现“高考化”现象,背后自有其因。首先是高校毕业生的考研内驱力越来越强大。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业态更迭、科技革命、产业革新均促发了人才需求结构的优化改善,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精尖特”人才需求,正向激励着高校毕业生们。通常,三本、二本和普通一本学生更希望通过考研,“洗白”第一学历,进入“高端梯队”;而双一流、985、211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大家都往考研这条路上“挤”。
另外一个原因是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这是典型的反向倒逼。理论上说,就业形势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大,选择升学考研的人就越多。这一点在疫情爆发的这几年表现尤为明显。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生和家长都愿意用几年的时间,借考研升学“缓冲”一下求职就业压力,同时也通过提升学历,为今后高质量就业增加更多、更优“砝码”。
从这个角度看,考研“高考化”,更多人追求更高学历,不是什么教育内卷,更不是教育内耗,就跟几十年前的大众扫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逐步普及,早些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和慌张。反而倒可以说,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美誉度日益提升的语境下,这是一种国力大提升、教育大发展带给大众的现实红利。
诚然,确实也有小部分毕业生随大流,盲目跟风,不顾各种实情和条件,一头扎进考研堆里。所以,高校和社会应通过各自渠道,采取切实措施,通过科学手段,精准作为。高校通过强化学生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分类教育引导,把真正有研究兴趣、有创新思维、强劲学习能力、浓厚专业和学术兴趣的学生,引导到考研上,把其他毕业生引导到安心就业上。大家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才是最好结局。另一方面,国家也要顺应形势,适度扩招,满足升学深造的刚性需求,同时在研究生招生选拔、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高质量培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