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亦师亦友”应是高校师生模式新常态

“亦师亦友”应是高校师生模式新常态
刘文明
老师和学生一样都是90后、年龄只差几岁;学生喊老师“哥”、老师叫学生“宝子”……近年来,随着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走进高校,大学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博导”“95后大学老师”的新兴团队不断壮大。课堂上,他们可以将老课程讲出新花样;研究中,他们拥有充沛的学术动力;生活中,他们是与学生相约娱乐的玩伴。( 03月01日《中国青年报》)
从之前的“老板”“师父”变成现今的“哥”“姐”,从早先的“徒弟”“学生”变成现在的“宝子”,高校研究生对导师称呼的改变,从以往的仰望敬畏和“高人一等”,到如今的平视和谐,折射出师生双方相处心态的微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在的青年人对于身份平等的心理渴望,以及由此激发的践行身份平等的使命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初登事业舞台的高校老师以及进入求学后时代的学生,共同组成的这一届青年人群体,带给社会的新气象,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高校师生关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既有一般师生关系的普遍性,也有较强的特殊性。相比于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由于高校研究生一般都在本科、硕士毕业后考取,年龄都会超过22岁,这个阶段的心智基本成熟,特别渴望被老师认同、接纳。而高校的“青椒”(青年教师的昵称)往往都是博士毕业后入职没多久,师生年龄非常接近。因此,双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基本相同,很多地方可以形成天然共识和共情,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上,产生特别良性的教育互动和交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亲起来”、“近起来”,这样的氛围自然会让教育“暖起来”、“热起来”,使得教育“接地气”有深度、“冒热气”有温度。《礼记·学记》有言:“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作为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愿受其教,对于自己的老师发自内心地服和信,从而成为老师的“忠实粉丝”;作为老师,从教育的实际效能出发,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情感共同体、师生教学共同体,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能水到渠成。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最早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里,大约是在2014年。当时的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高校老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个规定非常清晰地为高校教师角色画了像、定了位,应当成为全体高校老师的教育使命和追求。
当然,平等和谐、亦师亦友的高校师生关系,亲切地喊“哥”喊“姐”喊“宝子”,切不能是庸俗化的“称兄道弟”,更不能是江湖义气。这种平等亲切,是以师道尊严为深厚基础的,是师生人格和心理上的平等,应该成为新常态。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面临根本性变革,高等教育和高校更是如此。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对于人的教育、人开展的教育,就需要有温度、有情怀、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是教育本色。在这个底色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自己的传、帮、带、引,把真本事、大学问顺畅、富于成效地教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育使命。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4月1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