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亦师亦友”应是高校师生模式新常态

(2023-03-02 09:02:06)

“亦师亦友”应是高校师生模式新常态

刘文明

  老师和学生一样都是90后、年龄只差几岁;学生喊老师“哥”、老师叫学生“宝子”……近年来,随着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走进高校,大学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博导”“95后大学老师”的新兴团队不断壮大。课堂上,他们可以将老课程讲出新花样;研究中,他们拥有充沛的学术动力;生活中,他们是与学生相约娱乐的玩伴。 03月01日中国青年报

之前“老板”“师父”变成今的“哥”“姐”,从早先的“徒弟”“学生”变成现在的“宝子”,高校研究生对导师称呼的改变,从以往的仰望敬畏和“高人一等”,到如今的平视和谐,折射出师生双方相处心态的微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在的青年人对于身份平等的心理渴望,以及由此激发的践行身份平等的使命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初登事业舞台的高校老师以及进入求学后时代的学生,共同组成的这一届青年人群体,带给社会的新气象,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高校师生关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既有一般师生关系的普遍性,也有较强的特殊性。相比于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由于高校研究生一般都在本科、硕士毕业后考取,年龄都会超过22岁,这个阶段的心智基本成熟,特别渴望被老师认同、接纳。而高校的“青椒”(青年教师的昵称)往往都是博士毕业后入职没多久,师生年龄非常接近。因此,双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基本相同,很多地方可以形成天然共识和共情,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上,产生特别良性的教育互动和交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亲起来”、“近起来”,这样的氛围自然会让教育“暖起来”、“热起来”,使得教育“接地气”有深度、“冒热气”有温度。《礼记·学记》有言:“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作为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愿受其教,对于自己的老师发自内心信,从而成为老师的忠实粉丝作为老师,从教育的实际效能出发,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情感共同体师生教学共同体,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水到渠成。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最早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里,大约是2014年当时的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高校老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个规定非常清晰地为高校教师角色画了像、应当成为全体高校老师的教育使命和追求。

当然,平等和谐、亦师亦友的高校师生关系,亲切地喊“哥”喊“姐”喊“宝子”,切不能是庸俗化的“称兄道弟”,更不能是江湖义气。这种平等亲切,是以师道尊严为深厚基础的,是师生人格和心理上的平等,应该成为新常态。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面临根本性变革,高等教育和高校更是如此。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对于人的教育、人开展的教育,就需要有温度、有情怀、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是教育本色。在这个底色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自己的传、帮、带、引,把真本事、大学问顺畅、富于成效地教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育使命。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4月1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报【有理明说】“亦师亦友”应是高校师生模式新常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