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千方百计让大学生爱上运动

(2022-11-10 09:01:53)

千方百计让学生爱上运动

刘文明

如果说有什么事物在中小学与大学阶段受到的欢迎程度差异很大,运动会一定是其中之一。近日,随着各大高校相继举办秋季运动会,不难发现,被中小学生千呼万唤的运动会,到了大学却很容易成为小部分体育爱好者的“自娱自乐”,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还有运动会或者其他体育比赛。如何让热爱运动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成为不少高校面临的课题。(119日《中国青年报》)

体育比赛项目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对运动会漠不关心,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同样有所体现。根据带班辅导员老师反馈,每年参加专项赛事或校运动会的报名,基本上总是在各个班里一而再再而三动员,勉强才可凑齐人、报满项目,根本没有什么选拔的空间。而且往往报名参赛的只有入校不久的大一学生,高年级的同学基本没有兴趣参加。这也导致高校里专项比赛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运动会的精彩程度也是今非昔比。

 

仔细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运动习惯、运动兴趣的锐减。虽然有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产生多巴胺,让快乐起来但在快乐源多元化时代,大学生释放精力、获得快乐感觉、成就感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窝在沙发上刷抖音视频、追连续剧、打各种各样令人沉迷的电子游戏,从中获得轻松愉悦和满足。这便造就了不小一批愿意待在宿舍做宅男女的大学生。

 

其次比赛组织方式的变化导致集体荣誉感退。中小学参加运动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参赛,以年级为组别进行比拼,这种参赛本身就需要全班出动众人参与。然而在大学,一般以学院或系为参赛单位,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可能人人参加而队员来源的分散性,彼此之间陌生性,导致以班级共同体为特征的集体观念不如以前强烈,荣誉感自然就降低了。

第三是大学生对于个人认可度追求的淡化。在心理层面分析,中小学生期待渴望参加比赛和运动会主要是由于强烈的表现欲使然,大家通过比赛,要么表现运动天赋,比如早先可以通过一场比赛或一届校运会,圈粉无数甚至可以因此“俘获”迷妹、迷哥的芳心要么表现对运动会的精心服务对集体的奉献。客观上,参与过程当中,同学们之间产生很多情感关联,情谊得到加深,个人的组织影响力和本领认可度班级归属感得以提升。但是随着年龄增加阅历增多,这种追求会在一定程度削弱甚至表现出“漠不关心”

大学生不热衷乃至漠不关心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不爱运动呈现整体性特征的客观现实。一般而言,爱运动的人人格健全,身体健美,心理健康,也必爱生活一股自内而外的精气神为此,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语境下,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高度,高校要切实想出办法,从学生自律和学校他律机制入手,一方面要投其所好,针对大学生设置运动项目,使之兼具时髦性、挑战性、趣味性,比如笔者学校开发的皮筏艇项目、运动会设置的“马达臀”项目均立即成为“网红项目”颇受追捧一方面要优化参赛组织,尽量以小单位参赛计分,充分显示班集体的存在,借以强化中小学延续下来的班级集体敬畏心亲近感和荣誉感此外,也要用运动赋学分、给绩点的办法“逼一逼”学生,督促引导其强化快乐运动理念,培养运动兴趣爱好,某项目而运动之、坚持从而他们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向运动场上运动,勤于锻炼,健体强身砺意志,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状态来

注:本文刊登在2022年11月13日《番禺日报》

【有理明说】千方百计让大学生爱上运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