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士谈2015年如何三伏贴开展自我保健
(2015-07-06 08:22:09)
标签:
体质养生 |
分类: 中医养生 |
三伏贴虽好,但它有自己的科学规律。刘博士建议,2015年具体贴敷时间如下:
初伏前加强:7月3日—7月12日
初伏:7月13日—7月22日
中伏:7月23日—8月1日
中伏加强:8月2日—8月11日
末伏:8月12日—8月21日
三伏后加强:8月22日—8月31日
三伏贴并非夏至贴
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贴敷是现代临床运用的一个典范。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刘博士建议,“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疗法多在三伏天进行贴敷,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需要强调的是,三伏贴并非夏至贴,因此,从夏至开始贴敷并不科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贴敷并非人人适合
三伏天穴位贴敷的穴位因人、因病而异。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论治,并结合其他经脉上的一些穴位进行综合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三伏贴”技术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刘博士建议在此提醒,因贴敷的药物属温经走窜之物,因此孕妇忌贴。其他如瘢痕体质、强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或禁用。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肺结核活动期、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高热患者等都不宜进行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有严重心脏疾患、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都应慎用或禁用。
贴敷后三大注意事项
贴敷后,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刘博士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贴药处避免挤压,贴药后局部皮肤有轻度灼热感,这是正常现象。贴药时间成人一般6小时—10小时,小儿一般为2小时—3小时,“但因贴敷者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反应也不同。”若贴药后自觉局部痒、热、刺痛等难以忍受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或提前揭去。若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6小时或更长。
其次,贴药期间,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烟酒刺激,不要吃油腻的食物,禁食海鲜、鱼、虾、牛羊肉、香菜、韭菜、芹菜等发物及煎炸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第三,贴药期间当晚不宜洗澡,不要贪凉饮冷,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
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有的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于正常,因为敷贴的药物中含有辛香刺激的药物。如穴位上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泡,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可以在创面外围涂些碘伏或来医院处理。若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刘博士认为,尽管整个伏天都可以进行贴敷治疗,但如果能在初伏前10天、初伏、中伏、中伏加强、末伏、末伏后10天这样的时间段里进行6次贴敷,效果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