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之道
(2014-07-23 09:04:59)
标签:
健康体质养生 |
分类: 中医养生 |
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是从立夏到立秋之间的这六个节气。这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从立夏起,阳气一天比一天充足,天也一天比一天热了。春天是“夜卧早起”,夏天也是如此。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夏天有时候比春天睡得还要再晚一些,早晨起得还要再早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夏天的时候白天更长了,晚上更短了,所以人的养生也要与阳气的变化相呼应。睡的时间比春天还要再少一些。记得以前说过春天的时候应该亥时初刻或者中刻睡觉,换成现在的时间就是晚上九点到十点十五左右。而夏天的时候,则在亥时的末刻睡觉,也就是十点十五到十一点之间。“夜猫子”型的朋友们喜欢睡晚一些,可是最好也不要超过十一点。
“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夏天的太阳,不要讨厌天热。夏天虽然比较热,但不要老是躲在家里,害怕阳光。现在的女性朋友总是害怕皮肤黑了,所以很少晒太阳,出门的时候也总是要带上一把阳伞,再擦上什么防晒霜之类的东西,其实这些都不是太好的习惯。还有一些人就糟了,干脆就一天到晚地呆在空调房里,那种人工营造出来的冷环境,对人体的损伤更严重。现在流行的“空调病”只是表浅的反映,这种冷气对人体内在的长久的伤害更大。阳气的损伤会引起心肾和胃肠的病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危害也会越来越明显。
民间有一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大家要奇怪,为什么天那么热了,还要吃姜呢?这是因为夏天阳气升腾,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散发,这个时候脏腑内的阳气反而不足,相对其它的季节要更虚一些,如果这个时候吃些姜,就会给脏腑些暖气阳气,这样体内不会过度地亏虚,可是如果过度贪凉的话,那体内本就虚亏的阳气就受到损伤,即使不马上发病,也会伤害到身体的机能。所以夏季避暑的时候,尽量自然避暑,可以到树荫下面、小河旁边。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下出点汗,对人体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你总是躲在空调房子里面,大量地吹着冷风,喝着冷饮,这种阴寒之气就会伤害阳气,把汗都闷回去,体内的浊气也发泄不出来,这样很容易做病的。寒凉之病多是夏天的时候得的,夏天千万不要着凉。觉得很渴的时候喝一点温茶水或者常温下的西瓜汁是很不错的。这两样东西既解暑又解渴。
夏天是养心最好的时候。“心为君主之官”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养心,但以夏天为重点。《黄帝内经》载:“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为什么养心一定要在夏季呢?因为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所以夏季与心相应。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再加上心为阳中之阳,属火,两火相逢,势必扰动心神,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等症状,正是因为这个季节心很容易受邪。所以要特别地加以养护心脏。
那如何养心呢?心在志为喜,心气如果不畅的话会导致心火过于亢奋。夏天最容易使人发火,天气的炎热使人激动。我们应该适量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不要把心中郁结的气憋在身体之内。但是也不要太过分,如果过分的话,气息就会泄掉。我们采用的养生方法应该是适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平常注意情绪不要过于激动,要让它慢慢释放。夏天阳气比春天更往外升发了,所以人的气息也要向外宣发,人体的养生也要更加地伸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就是《黄帝内经》教我们做的:“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这就是夏天的养生原则———“养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