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于1961年3月4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嘉峪关景区大门
图2、冯胜塑像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后,班师回朝途径此地,他见此地地形狭窄,又有讨赖河天险可据,遂决定在此地建关筑城,扼控咽喉。于是,就有了这巍峨的“天下第一雄关”。
图3、嘉峪关城墙
图4、嘉峪关城墙
图5、嘉峪关城墙
图6、嘉峪关城墙
图7、嘉峪关城墙
图8、嘉峪关城墙与城楼
图9、东闸门
图10、东闸门
图11、东闸门
图12、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转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为硬山顶式建筑。
图13、东闸门内侧
图14、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图15、文昌阁
图16、文昌阁
图17、文昌阁
图18、戏台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
图19、戏台
图20、戏台
图21、关帝庙与文昌阁
图22、关帝庙与文昌阁
图23、关帝庙
关帝庙是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图24、关帝庙
图25、嘉峪关关门内
图26、“关照”签发处
“关照”的由来——通关护照明朝的政策非常严苛,在嘉峪关下,不管是谁,都必须要持护照才能通关。汉语中“关照”一词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得不到“关照”的西域商人被阻挡在了嘉峪关外,古丝路在帝国呆滞的政策下开始陷入沉寂。
图27、嘉峪关关门门洞
嘉峪关关门为嘉峪关正门,也称西城门,门额上刻“嘉峪关”。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为木制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
图28、嘉峪关关门门洞
图29、嘉峪关敌楼
拍于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