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与文化 |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大量老照片、文字、标本和古代原始织布纺纱设备、服饰等,向人们诉说着顺德1000多年的丝绸文化历史。市民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双手体验桑基鱼塘的劳作,寻找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在久违的缫丝机前穿针引线。
目前以征集、捐赠等形式入库的藏品、展品有570件。这些藏品有清代丝绸服饰、广东仅存的佛山制造立缫机设备,由民间搜集而来的明代织布机、清代纺纱机,以及上世纪60~70年代所用的养蚕工具等。

图1、展厅两边展示着一些20世纪70——80年代的大型机器。

图2、立缫机,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较先进的立缫机。

图3、同上。

图4、同上。

图5、复摇机,20世纪60年代。把蚕丝绕成出口规格的机器。

图6、木质织布机,现代。

图7、

图8、

图9、华南牌缝纫机。

图10、

图11、检尺机,20世纪80年代。测定蚕丝长度的专用工具。

图12、条纹机,20世纪50年代。测定丝绸纤度的专用工具。

图13、解拈机。

图14、同上。

图15、木质抱平机,20世纪50年代。测定蚕丝抱合力的专用机器。

图16、同上。

图17、仿明式坐缫机,现代。木质抽蚕丝机器。

图18、同上。

图19、同上。

图20、

图21、

图22、机械织布机,20世纪80年代。电动织布机。

图23、色织打样机。

图24、机械织布机,20世纪70年代。织样布专用机器。

图25、同上。

图26、织布机,清代。

图27、同上。

图28、整经刷,清末。用于拉经线时涂抹米浆。

图29、

图30、

图31、纺纱机,清代。

图32、同上。

图33、木雕龙船。

图34、提花孔板打孔机,20世纪70年代。提花打孔专用机器。

图35、同上。

图36、提花织布机提花孔板,20世纪70年代。可根据纸板上打孔的规律,用织布机织出几百种图案。

图37、龙头织布机,20世纪70年代。织出的布最大幅宽可发达120CM。属于当时电动织布机中最先进的机器。

图38、同上。

图39、同上。

图40、斗笠。

图41、脸盆架。

图42、抱合力机,20世纪70年代。

图43、陶罐,民国。陶罐表面附着了一些蚌类遗骸,陶罐可能出自水下。

图44、四耳埕,清代。四耳埕表面附着了一些蚌类遗骸,可能出自水下。

图45、青花埕,清代。

图46、同上。

图47、青花埕肩部的不同部位,因使用时出现了裂痕,在当时曾修补过,留下了当时修补瓷器的印记。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图48、马拉轿车。

图49、同上。
拍于2020年12月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