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与文化 |
顺德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家民营丝绸博物馆。旨在再现顺德“桑基鱼塘”的生态景观;保留南国丝都辉煌历史记忆;展示顺德制造的源头——丝绸产业从明代到现代走过的历程。
吴英海,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馆长、总经理。原顺德丝厂分厂厂长,怀着对丝厂难以割舍得情怀,创办了顺德首家民营博物馆,博物馆于2007年开放。
图1、《顺德自梳女——大型民俗文化展览》图片展。
图2、序言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图3、顺德,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历史沿革
图4、顺德,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种族构成
图5、顺德,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女性贡献
图6、自梳女•独特的近代中国女性:中国数量最大的近代女性产业工人、撑起顺德半边天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图7、自梳女•的近代中国女性: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群体
“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图8、自梳女•的近代中国女性:风行东南亚的保姆品牌——顺德妈姐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图9、自梳及相关习俗:自梳仪式——一梳福二梳寿
图10、自梳及相关习俗:自梳仪式——买门口与守墓清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图11、自梳及相关习俗:自梳仪式——不落夫家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并抗争无效时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但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图12、自梳及相关习俗:自梳仪式——金兰契
金兰契即昔日的‘’义结金兰‘’,结为异性姐妹。
图13、民族根源探索:自梳源于古越族风俗
图14、自梳女与近代缫丝业:自梳女成为‘’南国丝都‘’的劳力源泉、自梳女与近代女性产业工人
图15、自梳女与近代缫丝业:明清时代已有大量女性参与缫丝产业
图16、乌衣队与顺德妈姐、自梳女与著名小吃——潘雁湘与中山杏仁
有资料显示,在1886年至1934年间赴新加坡的自梳女,仅顺德均安沙头村就有500多人。据说,当时每到缫丝厂下班或假日,白衣黑裤、脚踏木屐的自梳女就会成群结队,穿街过巷,飞扬的青春活力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息,获得“乌衣队”的雅称。而后,随着顺德丝绸业式微,许多从事缫丝工的自梳女流行“过番”往南洋做“住家工”,被称为妈姐。“白衣、黑裤、长马尾”的顺德“妈姐”因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又烧得一手色香味俱全的好菜,很受当地人欢迎,因而在南洋一带,雇佣顺德“妈姐”成为显贵人家的一种风尚。
顺德自梳女潘雁湘是中山特产‘’中山咀香园杏仁饼‘’的创始人。
图17、自梳女的意义
图18、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一)沙头十二姑
图19、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二)沙头十二姑
图20、照片:年轻时的十二姑。(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图21、照片:左一十二姑与姑太们(姑太也是自梳女的雅称)。(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十二姑,名黄齐宽,出生于1920年,顺德均安沙头人,14岁到新加坡打工,35岁梳起,70岁回乡养老。她与其他自梳女一样,盘髻不嫁,凭双手的勤劳支撑起一个家庭乃至族人的生活,仍无怨无悔。2015年4月15日晚上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图22、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一)阿娣的故事
图23、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二)阿娣的故事
图24、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一)仓门欧阳焕燕——她曾在陈嘉庚和李光耀家打工
图25、黑白故事•回首话当年:(二)仓门欧阳焕燕——她曾在陈嘉庚和李光耀家打工
欧阳焕燕,先在著名华侨陈嘉庚家做女佣,后来陈家回到重庆,欧阳女士转到新加波总理李光耀家帮佣,直到1986年才回到顺德养老。她在李家工作了几十年,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接送小孩上下课,带大李显龙、李玮玲、李显扬。
图26、昔日归宿:冰玉堂中念姐妹
冰玉堂筹建于1948年,由工作在新加坡的400多位自梳女及留在均安沙头村的100多位自梳女合资8万港币建成。
图27、今日幸福晚年
2011年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
图28、冰玉堂落成同仁等摄影纪念(1951年)(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图29、1978年,同吃同住在冰玉堂的30名姑太的合影。(自冰玉堂建成后共同生活人数最多的时期)(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图30、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图31、2017年我俩去均安沙头村,拍的冰玉堂,因没有开放,只拍了几张外景。
图32、这是透过栅栏门拍的冰玉堂院子。
图33、这是透过栅栏门拍的冰玉堂院子。
姑太们就是在这所院子里喝茶、聊天、安度晚年。现在人虽都已离世,但院子里仍留有姑太们的生活气息!
博物馆‘’自梳女‘’图片展,拍于202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