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吴堡石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为吴堡寨,北宋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治于此,元、明、清及民国各代,皆为吴堡县城。这里设寨一千余年,设县城710年。1945年移县治于宋家川镇,古城遂为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现名古城村)
吴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周长1125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为石砌,条石拉筋。城垣残高1.6—11.2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原门上所嵌石刻题额现仅存西门、南门二处三块。城垣西墙、北墙各设马面一处,东北、西北角设有角台。城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店铺数十处及历代衙门、娘娘庙、祖师庙等,现皆残破不堪。四十年代侵华日军隔黄河炮击石城,使城内部分古建遭毁,城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内现存数处清代窑洞式民居,保存相对完整。
据史料记载,金(伪齐)阜昌八年(公元1137年),曾对石城进行过维修。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七年(1538年),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对石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增设了南门瓮城。2001年,对石城西城门及城墙局部进行了加固、维修。2003年,对石城南门及部分城墙进行了加固、维修。
吴堡石城‘’女校‘’旧址。
女校,1924年春,在石城创建了吴堡县第一所女子学校,简称‘’女校‘’。当时的县政府对创办女校很重视,为鼓励女子上学,对入学的女子全部免收学费并提供纸张,1934年春,因教育经费短缺停办。
石城兴文书院外的石碑。
石城‘’兴文书院‘’旧址也是原‘’吴堡县委大院‘’旧址。
兴文书院,建筑面积711平方米,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张履程?创建,道光元年(1821年)知县陈元杰续修,院内正面三孔石窑为校部,东西各有三孔石窑,是外地学生居住之所。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改为高等学府。吴堡许多革命志士,都由此走出。该书院也是吴堡最早的县委所在地。
石城‘’兴文书院‘’旧址也是原‘’吴堡县委大院‘’旧址。
石城‘’兴文书院‘’旧址也是原‘’吴堡县委大院‘’旧址。
石城‘’兴文书院‘’旧址也是原‘’吴堡县委大院‘’旧址。
《吴堡石城》保护碑,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主街道。
石城主街道。
石城石窑洞。
石城农家院。
石城管理所大院,在此院里见到了些石城的文物。
浮雕龙。
石蛟龙碑首。
石城管理所现保存有一块刻有四条龙的碑首。而且,每条龙的足上又只有三个足趾。据专家讲,北宋以前的石刻龙,每只脚上有三个足趾,北宋以后的石刻龙,每只龙足有四五个足趾,由此可见,这块碑首应是北宋前的石刻。
石城管理所现保存有一块风化严重的原保存在娘娘庙的佛像石刻,这块石刻据专家介绍应为典型的北魏(386年—534年)石刻,石刻上人物的衣着打扮明显体现着北魏风格,上面既有狮子石刻,又有牵狮人,菩萨则端坐在狮子上,石刻左右两侧也刻有众多佛像,这块石刻可以把石城的建城史从有记载的1000多年,推进至1600多年前,这对于研究石城历史是一件重要的实物佐证。
石城‘’李灼故居‘’。
李灼故居,李灼,字芳芝,先任兴平教谕,后升为榆林府教授。故居“令德是依”匾额于崇祯葵末年(1643年)由李灼立,嵌刻在南大街李家大院的中间窑洞正上方。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灼后人重建。
石城‘’李灼故居‘’。
石城主街道。
石城枣树林。
石城农家院。
石城大道,
石城南门内侧。
石城南门内侧。
石城南门里的关帝庙遗址。
石城南门外侧。
石城南门。门匾额“重巽(xun)”。
石城悬崖峭壁上的南城墙段。
石城南城墙段。
石城南城墙段。
石城南城墙段。
石城南城墙下的山体。
石城城墙的石砌墙体。
站在石城的城墙上。
石城城墙上野花。
石城城墙上野菊花。
石城城墙上野菊花。
石城悬崖峭壁上的南城墙段。
石城城墙残缺的石砌墙体。
石城城墙残缺的石砌墙体。
石城南门门洞。
出石城南门。
石城瓮城城门,正在维修。
瓮城门,城门匾额曾名‘’带砺‘’(1628年),1766年知县倪祥麟题名‘’石城‘’。
石城瓮城城门。
拍于2017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