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目连山,原名乏牛山,位于榆林市子洲县瓜园则湾便民服务中心所在地东北约3公里处,海拔1159米,峥嵘突兀,高峻挺拔。顾名思义,耕犁和行走于此山的老黄牛也会困乏。因此山最高峰建有目连寺,故称之为目连山。
近年,有人对目连寺庙内残存的砖瓦石像考证,认为该寺应该建于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了。民间传说,明朝年间,目连寺“香火鼎盛,盛名远扬”,僧尼众多,后毁于兵燹。据碑石记载,“自民国十二年(1923年)兴工,至二十一年(1932年)告竣。从此荒野突成胜景,土阜变为灵山。极目远眺,观尽大千世界;入庙瞻拜,喜临不二法门。三百余年久废香火断而复续。”改革开放后,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逐渐宽松,目连寺得到不断修复扩建。当地政府在周边连续十余年实施“万亩长青林示范园”建设,苍松翠柏连成一片,巍峨竞秀,确是旅游观光好去处。现为国家AAA级景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连山。
班车到了瓜园则湾乡桑坪村岔路口,距乡约3公里,右边的路口就是通往目连山(寺)的。
我俩一大早,乘坐从子洲县城开往瓜园则湾的班车,在此路口下车,开始徒步爬山。
走上前往目连山(寺)的路。
《子洲旅游线路导览图》,图上箭头所指是我俩徒步到目连寺的路线。网上说是3公里多,但是上山时,还是觉得路漫漫,看不见目标(目连寺被重重山隔着),没有村户、没有人影,爬了一个山顶又是一个山顶,感觉很没希望!想放弃,又总觉得已经走了那么多路,不到目的地亏的慌。当望见目连寺矗立在远处山顶的那一刻,才信心百倍!
因为爬山太累连拍照都没了劲头。照片基本都是到了目连寺和下山时拍的。
目连寺牌楼。
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楼石牌楼,修建于2002年7月。正楼檐顶为两柱一间,两根横梁上分别雕有二龙戏珠和八仙图案,坊的前后分别刻有子洲县著名书法家艾克奇书丹的“千山一览”和“翠峰”两组大字,字迹苍劲饱满,颇具豪宕气韵。次楼两脊龙首昂扬,气势非凡。四柱柱础两面装饰抱鼓石,形状像狮子。牌楼两面蹲踞着一对石狮子,勇猛威武,威震四方。
目连寺部分建筑。
目连寺石阶。
目连是“目犍连延”的略称。目犍连延是古印度一位小伙子的名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采菽氏,婆罗门种姓,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盂兰盆经》说他为救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盂兰盆会,中国民间过去广泛流传着目连救母的故事。南宋、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的“目连戏”都反映了目连遍历地狱找寻母亲青提夫人,终于依仗佛力救出母亲的经过,歌颂了目连不畏艰难困苦舍生忘死的品格。
回望我俩的上山路,很佩服自己的勇气和耐力!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
目连寺的门洞。
目连寺现存石碑八通。考之残碑,明朝嘉靖五年重修。何年创建,难以考证。该寺是子洲县境内古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古寺,建筑多为纯砖结构,寺顶大部分呈硬山式。正殿高主奉三大古佛、真武祖师、三教圣人。中殿所祀笑世古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混源老祖、韦陀。中殿左右设配殿,内奉关帝、二郎、齐天大圣、三圣母娘娘、马王圣君、土神等。配殿之侧的是山门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又分立三座小楼:东为钟楼,挂着一口民国20年(1931年)铸的铁钟;中为佛楼,主奉玉皇大帝、接引古佛;西为鼓楼,吊着一面铁皮鼓。下层是山门洞,洞两侧所祀哼哈二将。与山门洞相对的是一座风雅得宜的小楼,小楼脚下山坡处有两座小庙,小庙之前是近年修的戏楼。
目连寺。
目连寺。
目连寺。
黄土高原梁峁起伏,一条(白色)蜿蜒的山路穿越其中,我俩就是从此而来。
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目连寺。
目连寺。
目连寺殿屋脊上的龙塑。
目连寺殿屋脊上的龙塑。
目连寺
目连寺鼓楼。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到十三,为目连寺古佛香烟会;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为目连寺黑虎灵官香烟会;农历十月二十六到二十八,为目连寺传统道场会。每年三次庙会,寺管会都要邀请秦晋知名剧团在这里演出。
在目连寺远眺西峰寺。
在目连寺远眺西峰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远眺露普山兴隆寺。(最远处山顶上)
黄土高原。
又要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下山了。
下山路上远眺西峰寺。
麻子,榨出的食用油,陕北叫‘’青油‘’。
麻子。
下山。
下山,还是感觉步履轻松。
下山。
山谷。
山下村子的谷子地。
沉甸甸的谷穗。
沉甸甸的谷穗。
豆角。这种豆角原来没见过,玫红色的斑纹,很漂亮!据说炖着吃很面,很好吃!
豆角。
豆角。
豆角。
下山后,来到瓜园则湾乡桑坪村的公路上。班车将从前面瓜园则湾乡方向过来。
公路边是桑坪村委会所在地。
瓜园则湾乡桑坪村村委会,我们在这里等班车回子洲县城。
去目连寺的一路上除了漫长的山路和周边的重重山峁,就只有我们这一对形影相随的老俩口,再无他人。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到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
拍于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