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游记 |
东莞市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的观众开放区包括基本陈列区、专题陈列区和临时展览区。
一楼为临时展览区。
一楼:《金韵含香》——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铜香炉熏炉展(2019年11月16日—2019年12月22日)。
香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敬佛礼佛、拜天祭祖的活动。其实焚香薰香除礼佛祭祖之外,还可以用作薰衣除虫、宴客薰堂、愉悦身心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燃香是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礼仪形式。香炉的发展和香料的使用密不可分,自汉代起开始出现了专为出香而造的博山炉,拉开了香炉普遍使用的序幕。随着香料的更新和用香方式的发展,香炉的样式也逐渐改变,大致可分为:开放式(一般称香炉)和封闭式(一般称熏炉)两种。明清时期因用香方式的改变,开放式香炉成为焚香的主角。
香炉与文化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情趣和意境的载体。本展展出的青岛市博物馆珍藏的铜制香炉熏炉,造型优美、精致,这些铜炉只是历代香器种类很小的一部分,却可通过它们再现古人在焚香赏器时的风雅意境。
兽柄铜博山炉,汉代。
博山炉:始于汉代,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薰炉。是中国最早的为燃烧香料铸造的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炉。流行于汉、晋时期。材质多以铜质居多;其造型:上有盖,下有贮水用圆盘;炉盖上装饰连绵的山峦,异兽与仙人,间有隐蔽的孔洞用以发烟,焚香时炉体宛若云雾盘绕的仙山、博山,因此而得名。
铜博山炉,汉代。
高柄夔龙纹铜博山炉,宋代。
圆盘底铜熏炉,汉代。
熏炉:通常为封闭式。基本形制为上有盖,下有底座,盖上镂孔或炉身置孔,一般为熏香所用。它的实际用途有三种:一、薰蒸;二、提神陈设;三、祭祀神佛。
驮童蟾形铜熏炉,明代。
香兽:宋代流行把熏炉做成动物的造型,称:香兽。香兽有狻猊(狮子)、麒麟、凫鸭等。其材质以金属居多,内部空膛用以燃香,动物的口部开有孔,与内膛相通,作成为出烟孔。
狮形铜熏炉,明代。
狮形铜熏炉,明代。
狮形铜熏炉,明代。
瑞兽铜熏炉,明代。
镂空莲花纹铜熏炉,明代。
六棱形铜熏炉,明代。
兽钮盖铜熏炉,清代。
狮钮盖云鹤纹铜熏炉,晚清。
提梁式铜熏炉,清代。
提梁式铜熏炉,清代。
镂空竹篾形盖铜熏炉,明代。
镂空几何纹盖铜熏炉,清代。
左:镂空竹篾形盖铜熏炉,明末清初。右:镂空云鹤纹盖铜熏炉,明末清初。
回纹铜香炉,宋代。(按说明的定义,不知是否熏炉。)
象形足铜香炉,明代。(按说明的定义,不知是否熏炉。)
(龙纹)铜香炉,清代。
香炉:通常为开放式,其基本造型源自宋代时对于古代熏炉和铜器的模仿。早期香炉主要为瓷质,自明宣德年间铸造铜香炉开始,铜质成为香炉的主要材质。宣德炉因器型典雅,内涵深蕴,后世所铸铜香炉也多模仿它的制式。
桃形铜香炉,明代。
竹节耳铜香炉,明代。
象腿铜香炉,明代。
寿桃铜香炉,清代。
上:兽面耳铜香炉,清代。下:狮首耳铜香炉,明代。
上左:兽面铺首耳铜香炉,晚清。上右:兽面耳铜香炉,明代。下:兽面耳铜香炉,清代。
兽面铺首耳、兽面耳、狮面耳铜香炉。
上左:云头纹铜香炉,清乾隆。上右:双鱼耳铜香炉,清代。下:错金银花卉纹高足铜香炉,清代。
象头足铜香炉,清代。
上左:绳纹耳荷花纹铜香炉,明代。上右:绳纹耳铜香炉,清代。下:浮雕瑞兽纹铜香炉,晚清。
上左:螭龙耳铜香炉,清代。上右:双冠耳铜香炉,清代。下:双兽耳铜香炉,清代。
龙形耳兽面纹铜香炉,明代。
上左:双兽耳铜香炉,清代。上右:双兽耳铜香炉,清代。下:嵌银兽面纹铜香炉,明代。
上:蚰耳铜香炉,明末清初。下:蚰耳铜香炉,清代。
左:蚰耳铜香炉,清康熙。右:蚰耳铜香炉,清代。
左:错银云龙纹铜香炉,明代。右:长立耳铜香炉,清代。
双立耳铜香炉,清代。
双桥耳铜香炉,明代。
双桥耳铜香炉,明代。
双桥耳洒金铜香炉,明代。
左:双戟耳铜香炉,清代。右:六棱形双戟耳铜香炉,清代。
双象耳铜香炉,清代。
兽面纹筒形铜香炉,明代。
双戟耳台几式铜香炉,清代。
珊瑚钮盖四方形铜香炉,清代。
这个临展还有两天就结束了,我俩正好赶上,一睹为快!
拍于2019年12月20日
(资料性文字来源于博物馆展示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