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2020-02-08 11:51:44)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

转载于:《文博山西 》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瑞鹤图》 绢本设色 北宋宋徽宗赵佶

辽宁省博物馆藏

描绘了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

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

期盼疫病早除,人间再现瑞象。

今天,

我们将迎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就是元宵节。

但对中国人来说,

这注定是一个失落而悲伤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中,

曾流传着一项“走百病”的传统,

寄托着人们祛病延年的心愿。

眼下疫情时刻牵动人心,

今天就跟大家说一说这项传统习俗吧!

但愿,

国家战胜疫情,

人民祛除疫病。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清晚期 庆成灯

故宫博物院藏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三桥等,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走百病习俗的直接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光绪《东光县志》卷二指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此乃走百病之缘起。”大约在唐代,走百病习俗逐渐与祛病逐疫、元宵节俗相融合。明清以来,走百病成为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风俗。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清乾隆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参与者多为妇女,元宵节夜晚她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明清时,正月十五日,妇女们通常会把孩子交给丈夫,由丈夫带着孩子去闹市玩耍,而她们则约齐外出行走,约定好一人持香前导,一行完成“走墙”“过桥”“摸钉”等必须的程序,目的即为驱病除灾。

在北方地区,走百病的路线通常是有墙走墙,见桥必过,最后必须走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人们认为如此方能达到驱病除灾目的。一般古代的都城都有城墙,沿着城墙行进成为妇女们“走墙”路线的最佳选择。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

一月 寒夜寻梅:

正月里,上元之夜,华灯溢彩,

银月似盘,梅花绽放,宫中贵妇们结伴

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居多,所以妇女们就会更多地选择“过桥”,所以“走百病”这项习俗在江南一带称为“走三桥”,人们认为过得桥越多,来年身体也就越健康。明朝时期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写道:“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清代顾禄在《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中也写道:“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明·周用《走百病行》

元宵节走百病的风俗,在民间的发展演变中,其实融合了度厄、逐疫、祛病、求子等多种内涵,但是其中逐疫、驱病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在现今的天津等地,仍然保留着“走百病”的传统习俗。

今年,疫情当前,不适宜结伴外出行走,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传统习俗中有元宵节“走百病”一说,届时,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不仅吃元宵、赏花灯,而且走百病、走三桥,期待的,就是合家团聚、阖家健康。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观灯图》南宋 李嵩

【转载】百病尽归尘土中|元宵节驱疫病

文|文博在线平台

图|故宫博物院 网络

原题|元宵节有个逐疫驱病的习俗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