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古徵街,是一座展示澄城历史文化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其丰富的历史文物藏品不仅展示了澄城澄城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展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
馆区总面积64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拴马桩石雕展区2300平方米。展厅内共设古代文明、尧头陶瓷、雕刻艺术、民俗工艺、当代发展等五个展厅。馆藏历史文物共1300余件,其中尧头陶瓷500多件,拴马桩石雕730樽,工艺美术和农家生产生活用具500余件,文物和藏品总数近3000件,是一座融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
澄城的面花,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展示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传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2009年,澄城面花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花,俗称花馍。是当地民间婚丧嫁娶、生子庆寿、馈赠亲友的佳品。面花制作是用上等面粉,借用针、梳、刀、剪工具,靠捏、梳、剪做成花、鸟、鱼、虫、戏剧人物及各种动物等。造型生动、想象丰富、手法夸张、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壶阳书院,位于澄城县冯原吉安城村,创建于清代。此为博物馆内展示的壶阳书院的照片。
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该遗址是我国传统制瓷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窑口之一,对耀州窑有着极为重要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丰富了陕西地区的窑口分布,是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瓷窑有着重要意义。
尧头窑遗址,出土于澄城县,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代(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博物馆最精华所在——室外拴马桩石雕展区,由730樽拴马石拼成八卦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