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南:医改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源
(2013-07-11 16:04:51)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医改健康 |
分类: 政策与法规 |
蔡江南:医改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源
文
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保险覆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之后,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2013第九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博士介绍,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对医疗卫生行业投入是年均30亿,2011年、2012年深圳市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比“十一五”期间年均投入分别增长了60%和73%。除了医保的全覆盖、大量社区卫生中心以及配套措施的建立以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开诊,以及深圳市公立医院进行的医药分开方面的改革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这些已经在全国走在前列的措施,在民众看来成效却并没有那么明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医改核心的矛盾,我们的总结是在资源上,即行政垄断资源还是医疗资源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对医院和医生的
行政垄断制约医改进展
蔡江南认为,目前医改核心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的垄断上。一个层次是政府和行政部门大量医院(也就是公立医院)的垄断。目前有2/3的医院都属于公立医院,从病床看的话,有90%病床属于公立医院病床。第二个层次是医院对所有医疗资源的垄断,包括医生。
“我主张作资源社会化,政府去做社会不愿意做的事情,管一小部分公立医院,把它变成名副其实的公立医院,大概1/4医院是真正公立医院就可以了。其他医院放给市场,办成非盈利性社会化的医院,这是改革的正确道路。”蔡江南说。
对于将希望寄予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来分流大医院的病人从而缓解“看病难”,蔡江南表示,还是要回归到医生自由执业的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大量的有资质的医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医学院毕业生没有进入医生的队伍。除了收入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就业方式。“医生目前的雇员方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大医院好的资源被一小部分医生垄断掉了。如果将来把医院做成是一个开放平台,医生个体行医,与大医院是合同方式,这种情况下才能把医生就业途径打开,中国才能解决医生短缺问题,基层医疗才能真正保障。”蔡江南说。
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于民营医院发展至关重要
6月8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在微博(微博名: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上发布消息称即将辞职,并透露自己以后还是去做医生,只不过不在公立医院了。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除了于莺,近年来公立医院医生离开体制的消息屡见报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唐仕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都选择了民营医院作为下一站。
由于人才一直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高级人才的转身对于民营医院的发展无疑是个好的信号。但这些个例并不能代表民营医院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已经不复存在。
“生态环境要发生变化,政府职能要进行转移。”蔡江南说,“一旦政府确定自己的主要精力不是像目前这样直接办公立医院,就可以站在一个公平的行业监管角色上对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进行监管。政府履行其监管职能后,将来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真正处于一个竞争环境下,民营医院就有很大压力要把医院做好,做不好,病人就留不住。”
蔡江南表示,目前是行政通过市场准入、规划布局、人事编制、医保的资源控制、对医院医生的评级、科研经费、价格定价这些工具对医疗资源实现了垄断。如果这些因素不做相应改革,民营医院很难有一个很健康的发展环境,很难和公立医院处于平等竞争的格局。政府虽然最近提出要把民营医院床位从10%增加到20%,但是如果只有愿望而没有配套措施的话,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不过,蔡江南也认为高级人才跳出是一个信号,他表示,“公立医院医生对这个体制开始不满了,开始要跳槽了。这个时候民营医院开始进来,产生了一个倒逼机制,也给公立医院产生压力,有这个压力才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