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最新?还是要最好?
(2013-07-11 09:10:52)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创新药健康 |
分类: 国际市场 |
要最新?还是要最好?
译
制药公司研发部门最难的抉择之一,就是究竟该把资金投资给哪个好想法。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个再容易不过的问题:那些用于治疗肿瘤、老年痴呆症、细菌感染、糖尿病等新药的研发应该受到重点支持。毕竟,这些都是急需新药的重大疾病。
而问题是,一个公司不可能资助所有的想法。每个研究项目一般耗时3~5年才能找到一个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满足要求、可继续在人身上研究的化合物。接下来的临床试验将花费5~10年的时间和10亿美元。即使是再大的制药公司,允许尝试的次数都非常有限。因此,每个已启动的项目都承载着厚望。
全新创新药VS同类最优药
药物研发项目传统上分为两类:分别为全新创新(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优(best-in-class)型新药。两者各有天生的优势,但也各具自身的风险。全新创新药涉及科学发展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是科学上前所未有的新探索,目标是发明此机制下的第一个新药。显而易见,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疗药物这一想法非常诱人。然而创新性并不能保证成功率。一方面,对疾病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疗法,没人能保证此候选药物能在人身上起作用。另一方面,即使该药被证实有效,它必须超越现有的治疗方案,否则无论是病人、医护工作者还是医药费支付者都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药物,毕竟人们对老药有更多的认识。
同类最优的策略则是效仿竞争公司的同类药,这些药已经处于临床阶段,或者极有可能已经被证实在病人中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跟随者的目的是希望给市场引入一个原有药物的强有力竞争产品。此时的风险不再是药物是否起效,而是新药是否比原药有更大的优越性,动摇其在市场上稳固的地位。
全新创新还是同类最优型新药的辩论在研发策略的讨论中从未间断。近来,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尝试在一篇文章中重申这一问题,名为“孰更能获得商业成功:全新创新还是同类最优?” 作者Ulrik Schulze和Michael Ringel做了重大尝试,将一系列问题放在一起来帮助医药公司做出决策。BCG以1990-2010年上市的相同机制的新药为对象,分析了三个变量:进入市场的时间,疗效优势和商业上的成功。他们设置了药物类型的选择门槛,即每类中至少有一个药物达到了6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BCG提出了最基本的观点:从获得商业成功的角度来看,“全新型比最佳型略胜一筹,”第二个进入相同领域的药物仅能获得第一个88%的价值。他们还进一步探讨:时机也非常重要,即使第二个药物优于首个药物,只有在两年内打入市场才能将价值最大化。不幸的是,对任何一个处于今日新药开发进程中的人来说,这些观点立足的背景过于简单化了,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决定是否进行后续的新药研究工作又岂是一二三点就能说清道明的?任何在工业界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都能够举出许多不符合BCG论调的例子。说句公道话,作者也的确举了与自身观点相违的例子(如辉瑞的立普妥和施贵宝的安立复),并评论道“在某些情况下,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击败必要的快速上市。”但这正是战略性决策者面对的问题,即每个事件都有自身独特的挑战,无法简单套用BCG总结的规律。
价值展现才是根本
在做研发投资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新药的潜在价值。无论是全新药物还是同类最佳药物,任何新化合物都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向患者、医护工作者和支付者展示该药的价值。另外,在临床上证实这一价值将有多困难?显然,如果一个药物将花费10年时间和20亿美元,这个药物最好得具有满足主要治疗需求的潜力。
(在这一讨论中,向监管部门如FDA证实其安全有效性是前提。当决定是否继续一个项目时,研究小组已默认将筛选一个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药物,否则FDA甚至不会给你机会去回答新药价值的问题。)
新药附带的价值不能被过度夸大。那是因为支付者的作用——例如政府、医疗保险计划等——比从前更有影响力。在任何是否为患者提供新药的讨论中,节约开支是最重要的主题。对于全新创新药,支付者要求它必须优于目前现有的药物,或者能够治疗对现有药物无法治愈的部分人群。然而,支付者喜欢竞争产品共存,这样他们在讨价还价时才有砝码。当市场上一类重要药物仅有一种产品时,竞争无法形成,这便突显了强仿药的价值,使其被批准成为市面上首个药物的竞争者提供了可能。
因此,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选择全新创新药抑或同类最优药。挑战在于在现有的治疗方法上彰显新药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更好的疗效、更高的安全性、对标准治疗已耐受的病人身上显示出的活性等等。但价值必须清楚地展现在病人、医护人员,尤其是支付者的面前。若不然,无论药物的创新性有多高,进入市场的速度有多快,一切将为徒劳。谁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