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折戟 难挡资金吃“药”热情
(2013-07-09 14:13:14)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ipo并购健康 |
分类: 投资与资本 |
IPO折戟
文
有人星夜赶考,有人天明辞官。
上月,证监会公布的终审名单中,中信国健、福建归真堂等15家药企位列其中。这对过去几年投资药企的资金无疑是打击,但此举并没有让他们失去热情。
6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大会开幕式上,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指出:“在医改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医疗服务行业成为VC/PE关注的重点。投互联网行业像过山车,投医疗健康行业咱们很踏实。”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金额均为行业最高,投资案例91起,占全行业的48%,已披露投资金额12.67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为1493万美元。
面对巨大的IPO“堰塞湖”,倪正东分析指出:“IPO是个通道,不可能关掉。现在有消息说7月份就要重开IPO,大家只要耐得住寂寞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终止”的IPO
此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3月22日,约有60家医药相关企业处于排队上市状态。在913家排队上市的企业中,药企比例达到6.57%,稳居各行业前列,其中就包括葵花药业、万邦药业、老百姓大药房、川药股份等知名药企。
大浪淘沙,证监会6月3日发布的一纸公告令很多人的梦想嘎然而止。据最新公布的IPO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信国健、归真堂等15家药企位列其中。涉及主板、中小板的有中信国健、曲靖博浩、广东众安康、上海杰隆、黑龙江天宏等7家;涉及创业板的有湘北威尔曼、海南中化联合制药、邦和药业、归真堂、贵阳新天、谊安医疗等8家。
值得关注的是,在5月31日自查大限之日,市场呼声较高的单抗龙头中信国健,以及之前吵得沸沸扬扬的福建归真堂均“因故”难以出具自查报告,从暂停审核的“中止审查”状态变更为退出IPO的“终止”状态。
证监会表示,此次IPO重启须待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全部整体完成之后,专项检查分为自查和抽查,整体须在6月底前完成。
难出自查报告只是表象,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现代化管理制度缺乏才是主因。
这几年,受药企进军资本市场步伐加快、药企IPO高市盈率等因素推动,药企谋求IPO的态度更为积极,目前处于排队上市状态的仍不在少数。此次多家药企折戟而返则是药企上市难度变大的一个缩影。
观察IPO终止审查的原因不难发现,医药企业IPO面临两大难点:一是企业内部管控能力频繁出现问题;二是企业募投项目的效益性有一定的质疑。“无论是今后这些企业重启IPO还是目前正在排队的企业,应提前规避此类问题。”上海一位保荐代表认为,医药行业具有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性,一旦出现负面因素,企业IPO遭遇内控审核节点的可能性大幅增大。
但也有市场专家认为,“最近出现撤单潮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担心过早披露将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在临近收官的批量撤回潮中退出对单个公司的负面影响会弱化。”
拥挤的“资金”
多家企业IPO的终止,并没有阻止资金想涌入医药行业的决心。
近年来,VC/PE对医药板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药投资的案例越来越多。
倪正东表示:“从国内的主流基金来看,管理团队对医疗健康团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以前跟基金的主管合伙人打交道,他们都不太提医疗健康板块,现在的态度完全转变,都说投医疗健康特别好。”
像红杉资本这类以往并不看得上医药的资本大鳄,也在互联网、快消行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选择大举进军医药,并组建了强大的医疗团队。
面对依然处于锁定状态的IPO,倪正东指出:“IPO关掉12个月未必就是坏事,这种措施就是帮助我们把价格压下来百分之二、三十,甚至四、五十。”
对于新进医疗行业的VC/PE来说,进军医药和医疗产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这一领域也存在其特殊性。进军什么领域主要取决于你能否获得核心技术。
深圳市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向阳指出:“首先你要分清楚你投的这个领域叫医疗领域,还是医药领域,或者什么其他的领域,投的这个企业或者投的这个项目,要分析它是靠市场能力,还是靠它的核心技术去赢得利润和发展。”
在他看来,医疗设备企业超过90%投资靠市场能力发展起来,这些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杨向阳指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市场能力很强的企业和组织,或者一个团队,要去做非医药产业,会更容易。因为医药产业毕竟是一个资本投入很高、有相当风险的行业。”
他说:“我们经常会讨论,如果你真的打算投医疗健康领域,首先要关注它的核心技术。如果有核心技术,这个公司在你投了若干年以后,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除了核心技术之外,更值得新入场VC/PE关注的是,医药行业存在巨大的风险,也许前一天还是金矿的产品,第二天就会被监管部门禁止或者限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九鼎投资合伙人禹勃指出:“前段时间我们否定了一个高端抗生素项目,是基于国内医药消费结构改变的系统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我国药品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大规模的调整。比如抗生素用量下降,口服制剂取代注射剂,未来商业保险带来非医保产品结构的上升等等。我们做了一个分析,有利于投资过程中规避系统风险。”
并购,还是并购
不仅仅是上市,并购也是VC/PE退出的方式之一。
2012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案例67起,涉及并购金额16.96亿美元。并购案例数较2011年出现一定回落,但并购额有所上涨。
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行业并购占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76%,次之为医疗设备,占17%。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浙江,并购案例数分别为11、9、6、6、6.
在谈及医药板块的投资时,禹勃也认可并购的方式,他指出:“九鼎在过去5年投资了五六十家企业,涉及的领域有医院、检测试剂、中药等,目前有12家企业受审。九鼎未来还将专注于医疗产业的整合并购。”
除了资本为了退出进行的并购,大企业也在进行大手笔并购。
近期,停牌半个多月的华润三九终于有了大动静。据悉,华润三九拟收购当前国内最大的避孕药生产企业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简称紫竹药业)。随着“华润系”医药资产在2014年整体上市计划迫近,主要承担中药和OTC(非处方药)整合的华润三九的角色更加明确,此次收购将成为“华润系”有史以来最大OTC整合。
“今年6月初尽职调查已经启动,华润收购紫竹一事已基本确认。”其内部人士表示,实际的整合早就开始准备了。尽管最终价格没有对外公布,不过华润系内部的企业收购交易通常作价都不会超过15倍PE。
对于此次华润三九收购紫竹药业,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收购所涉金额程度将更为巨大,或成三九收购史上最大的一桩收购案。
而这与紫竹药业每年良好的业绩有关。公开资料显示,紫竹药业旗下的紧急避孕药毓婷、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并保持了连续3年单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销售势头。
而此次收购,从华润医药集团层面来看,华润三九的重组无疑将进一步深耕医药制造主业。
有业内人士预计,国内中小药企的数量足够大型医药集团兼并数年之久。
无论是中药企业固守独家品种还是医药集团横向或纵向的并购,国内药企似乎都能找到生存模式。或许在大部分国内药企看来,目前寻求海外并购的风险大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