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康界
新康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90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星:“医药PE”转型进行时

(2013-02-01 11:06:56)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医药pe

医药投资

复星医药

健康

分类: 上市公司

复星:“医药PE”转型进行时

文/本刊记者 詹战

 

在中国的医药产业中,复星医药仿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一直以来,这家以医药起家、背靠复星国际旗下“复星系”资源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在国内医药行业代表了“民企实力”。另一方面,其发展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母公司复星国际的影响,热衷并擅长于资本运作,以生物医药为起点,搜罗众多投资项目。

正因如此,复星一直被业界质疑其更像一家投资公司。然而,复星近期的几笔投资案例释放给外界的信号是:集中资源聚焦主业。

复星似乎正酝酿着一场转型。

 

“医药行业PE”

2012年12月21日晚,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控股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中枢神经类药物领域。此次并购完成后复星医药将控股洞庭药业77.777%股权。

马不停蹄。今年1月,复星医药旗下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又与枣庄睿诚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在徐州签订协议,万邦受让睿诚所持有的51%的枣庄赛诺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

在此之前,复星医药陆续完成了对朝晖制药、北京金象、河南羚锐等的投资,又于2010年6月将其在美中互利的持股权提升到25%。

过去的数十年间,这样密集的资本动作几乎成为这家公司运营的常态,并且斩获颇丰。

据复星医药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复星医药当年投资收益高达16.85亿元,相比2010年的11.82亿元,增长了42.55%。

复星医药旗下子公司众多,其中绝大部分为控股公司。从2009年9月到2012年7月,复星医药涉及多项兼并收购,合计完成11笔并购交易,涉及现金总计约30亿元人民币,涉及医药分销、化学药、中成药、原料药等领域,医药全产业链几乎皆能见其身影。

由于擅于投资,复星医药被业界冠以“医药行业PE”之称。众多投资事件中,参股国药控股应该是复星不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2010年9月23日,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复星医药花了6年时间,和盟友中国医药集团共同成就了全球医药行业自2003年至当时为止最大规模的IPO。

据交银国际统计,国药控股对复星医药净利润贡献不容小觑。2012年上半年国药产投贡献占比44%。而复星其他子公司合计净利润占比远小于这个数字。因国药控股具有投资机构的性质,每年均会因子公司出售或股权变动而产生一些一次性收益,如2009年国药控股上市而产生税前收益26亿元,2010年出售复地股权产生税前收益3.27 亿元,2011年由于国药控股配售而产生税前收益6.7 亿元。

一家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这样描述复星医药的发家史,“持续发现医药产业投资机会、持续优化被投资企业管理、持续推动医药企业对接优质资本,是复星医药的经营之道。”

然而,就是这样密集的资本动作,让业内人士对其提出了质疑:复星到底是一家医药公司还是一家投资集团?

对此,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宇表示,“公司上市时经营范围很宽,上市募集的钱做什么,其时并不清晰。当时,医药资产在公司的盘子里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些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药物等,”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最终才确定了复星的发展模式,那就是“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寻找优秀团队,来实现共同成长”。

“那些跨国公司,辉瑞也好,强生也好,他们的发展过程无不是在度过创立阶段之后,通过快速高效的产业整合而做大做强的。这就是复星医药的标杆,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们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聚焦主业

1998年,复星医药登陆上海证券市场。1999年,在资本市场“吸金”后的复星开始在医药领域寻找并购机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做大做强。

十多年来,被复星“钦点”过的公司近70家。在医药分销、化学药、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药、医疗服务等领域均能找到复星身影。其触角甚至伸向了新能源、新材料、餐饮、金融等行业。

正是因其投资范围相当广泛,以致业界一致将复星指向了产业投资公司,而非一家医药公司。事实上,近年来在向其他行业实行并购之余,复星医药的投资焦点正渐渐回归并集中到医药领域。

前不久,复星医药与宿迁钟吾医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复星医药将持有该院55%的股权。与此同时,收购安徽省济民肿瘤医院70%的股份以及岳阳广济医院55%的股份,使得复星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布局初具雏形。

尽管复星医药在投资界成就斐然,其在主营制药业务上也未曾懈怠。复星医药曾对外界强调,复星医药的对外投资一直“踩在实业线之上”,且公司制药业务收入已占主营收入的60%,并将“努力使得管理层和财务资源都能够更加集中在制药业务上。”

用事实说话。据复星医药 2011 年年报显示,复星医药报告期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4.86 亿元,同比增幅达 42.37%。在良好的销售势头带动下,复星医药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均实现了较大的涨幅,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11.66 亿元,同比增幅达到 34.96%。

其中,制药业务发展十分迅猛,实现收入达 38.67 亿元,同比增长 35.22%,;实现分部利润总额 7.46 亿元,同比增长50.32%。

在复星医药2012年半年报中,制药业务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达62.8%,且制药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22.7%。2011年,复星已有 9个重点产品销售额过亿,包括阿拓莫兰、万苏平、万苏林、悉畅、奥德金、邦亭、摩罗丹等。

2012年11月22日,复星医药宣布投资35亿元,在张江建设创新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将聚焦于分子生物制药,包括主要用于肿瘤、关节炎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化学创新药物等。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公司聚焦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的意图更加明显”。

是时,复星旗下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致力于研发多个单克隆抗体药物。据一位业内分析师透露,复宏汉霖目前已经有一个单抗品种进入临床申报阶段,预计2016年可以上市。

在药物研发方面,复星也不遗余力,“目前,公司已拥有多个海内外研发团队、4个研发平台、559名研发人员,去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1亿元,在研新药及疫苗项目共118项,2012年共有5个品种获得生产批件。”

 

迈向国际化

一直以来,复星医药背靠复星国际旗下“复星系”资源,一定程度上在国内医药行业代表了“民企实力”。在众多药企不约而同地试水海外市场时,复星医药也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012年10月30日,在A股上市十四年有余的复星医药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为数不多的A+H挂牌医药企业。

用陈启宇的话来说,“赴港招股不仅丰富了融资渠道,还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形成面向全球医药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力。”

问及H股募集资金的用途,陈启宇指出,资金将主要用于制药业,包括制药研发、生产以及制药业的国际化。其中,海外研发平台的建设将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将医药研发环节前置至欧美成熟市场,前期研发由海外科学家团队孵化完成后,中后期研发交回中国。”

目前复星医药已经在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仅旧金山一地就有三个复星医药旗下的研发公司。

陈启宇表示:“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我们将考虑把产品推进美国市场。”

“这样一来,我们跟最前沿的技术保持接轨,不输给欧美,也缩短在海外的药品注册时间。同时也能尽可能实现低成本。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工和大实验室资源,复星医药在重庆和上海的成本相应就比欧美发达国家更有优势。”

针对国际化这个概念,陈启宇认为,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讲,除了做全球化的研发、生产设施以及人才队伍,如果还能做到全球化的并购,才能真正称之为全面国际化路线。

“这四个方向正是复星医药发展的目标。未来复星要探索的,是如何以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药品的形式进入主流市场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