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药品企业,一个产品成就一个企业
(2013-02-01 10:49:44)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投资人访谈红杉资本健康 |
分类: 投资与资本 |
看好药品企业,一个产品成就一个企业
文
《医药投资周刊》:中国的医药健康领域目前环境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健康需求带来的市场快速扩容与产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新医改的一系列政策,如招标、降药价、医保限费等,给产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请问你是否看好2013年中国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为什么?
杜莹:我还是看好的。
一方面是这个领域增长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尤其是制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每年都有接近20%的增长,比全国GDP增长速度要快上一倍。
另一方面是确实存在需求,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会提高。
最后就是中国的医药健康领域目前还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其他领域都发展得不错,但医药健康领域无论是对人才,还是对资金的需求量都比较高,所以这二十多年来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可依然落后。而这种落后恰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药投资周刊》:不同的细分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各不相同,有的受政策的负面影响,目前惨淡经营中,有的则因政策的鼓励,一时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请问你看好哪些细分领域?为什么?
杜莹:首先在药物方面,我还是看中创新药,这方面现在国家很鼓励。而在普药、仿制药方面,中国目前有不少成熟的做渠道方面的企业,但它们还是缺很好的产品。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好的产品,还是很值得投入。去年我们就投了一个生物仿制药,因为最近这两年全球有不少药物专利到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团队,有国际化的能力与视野,在政府支持下再建立一些基础设施,现在正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所以去年我们就投了一个JHL(喜康寿)。
另外,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也会有不少机会,但这方面会比较复杂。公立医院改革有几种,其中一种是民营资本介入,可我比较看好的是一种ROT,即更新、运营、移交的模式,如果拥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这种模式就很容易进行扩张,比直接收购医院股权的扩张会更快。同时,专科医院还是很缺乏的,但在这方面我还是看中“轻资产”的,如精神病医院、康复医院、儿童医院这些方面的高端医院我还是比较看好的。
在医疗器械方面,能有替代性产品的企业,我更看好。
另外,在第三方诊断还是有机会,去年我也投了一个华大基因,它的优势在于在测序方面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很多技术平台是别人没有的,对于它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扩大分子诊断,该领域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觉得细分领域上还是有不少的投资机会,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里,都是中国医药健康领域不错的投资时机。
《医药投资周刊》:在与投资界人士接触的过程中,不少投资人也坦言,药品领域太过专业,目前只能观望。而你在药品领域有过较长的工作经历,还曾涉及新药研发,这些经历对你投资药品领域有怎样的帮助?你又如何看待中国药品领域的投资机会?成熟的制药企业与新锐的新药研发企业,你会更倾向哪种?为什么?
杜莹:药品领域的确比较专业。一方面是我们的药品产业还是比较落后,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投资人来讲也需要专业的背景,但在中国,除了一些海外的基金有一定这方面的能力,很多本土的投资人的确缺乏这种专业背景、能力。因此,无论是产业还是投资,都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情况。但现在有一批在海外有过相关经验的人员回国创业,我相信这将带来很多投资与发展机会。
以我自己为例,在药品领域二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我面对项目时,无论是视野上还是判断上都更有帮助,而且还能为被投资方提供一些国际化的项目引进合作,帮助企业看到其在产品上的缺陷,帮助其引进人才等。
在企业的选择上,如果有研发的实力,当然是最好的,因为药品企业的核心价值链还在于创造新的产品。但在中国,渠道也很重要,如果有垄断性的渠道的话,也具有投资的价值,但这种企业往往是成熟的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就不及拥有研发实力的企业来得大。
《医药投资周刊》:医疗器械与服务领域是目前医药领域中投资相对较热的领域,你如何看待这两个细分领域的投资价值?有人认为医疗器械虽热,但在迈瑞后再难有“大餐”,而医疗服务则是一个慢成长的行业,投要投得有耐心,甚至有投资者在其中另寻“蹊径”,投资医院后勤企业,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与行为?
杜莹:医疗器械的企业总体比较小,很难做大,这也是我个人更倾向于投资药品企业。因为一个产品就可以成就一个药品企业,因为药品可替代性不像医疗器械企业那么强,受保护的周期也较长,这也导致一个好的药品可以做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好的医疗器械企业还是需要比较多的产品,如果产品单一的话,很难做大,所以的确不容易出现“大餐”。
至于医院相关的其他企业,的确将存在挺多的机会。
《医药投资周刊》:每个领域出现投资过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风险。请问在你看来,目前中国的医药健康领域是否已经出现投资过热?又存在哪些风险?如有人提出现在估值过高等。
杜莹:我觉得开始有过热的趋势。但过热也是在有盈利的项目上,主要是PE的范围。再往前走,VC的方面其实投资还是不够的,还有很多投资的契机,我认为这一块才是将来能有大回报的。投VC是永远都会有风险,这就得看眼光了,而且投VC只要成功了一个,就可能把十个的投入都收回来。
至于有人说现在的估值较高,这得看发展,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目前的估值还是合理的。
《医药投资周刊》:刚才你提到几个最近的投资案例,请问你在投资时对标的企业的选择,你更看重的是企业所处的子行业,企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还是企业的领导者及其团队呢?三者的排序在你心中是怎么样的?
杜莹:我觉得这三者需要看阶段。如果是VC阶段,团队的能力很重要,第二是技术,然后才是所处子行业。
如果是PE阶段的话,其所在的子行业成长性就非常重要了,其次才是团队,最后再看一下技术。
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共有30多只基金,超过80亿美元总资本,总共投资超过600家公司,250多家成功上市,3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红杉投资的公司总市值约占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5%。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专注于投资中国的高增长企业,管理10亿美金,43亿人民币,出资人(LP)主要由知名大学和基金会等世界顶级投资机构组成。
杜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关注领域为健康医疗行业。在2012年加入红杉之前,于2002年创立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亦是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创立人及首席科技官,曾于2006年主持筹划其在英国上市;在创立和黄医药之前,曾在美国辉瑞公司全球战略收购部工作,主管全球代谢类疾病项目转让及相关兼并收购。毕业后于辉瑞公司美国中央研究院开始新药研发科研工作,曾领导不同治疗领域内的多个前期及后期药物项目研究,其中有两个药物获得批文在全球销售,拥有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