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多元化之惑
(2013-01-22 10:51:05)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云南白药财经 |
分类: 上市公司 |
云南白药多元化之惑
文/刘婧婷
先是被查出水分不合格,又被取消中标资格,云南白药胶囊在四川的遭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短短3个星期的时间,这场风波已愈演愈烈。继四川省药监局曝出公司胶囊产品水分项目不合格后,四川省官方又启动“封杀”公司胶囊产品的措施。近日,川药采联办取消了云南白药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的基本药物中标资格及基本药物集中上网采购资格,且3年内不再参加四川基药招标采购。
有分析师认为,云南白药主业产品频出问题,正与其热衷跨界经营有一定关系。
在多元化道路上探索多年的云南白药下一步会如何走?值得关注。
“不务正业”出错
在牙膏、洗发水等领域一路顺风顺水的云南白药,却在主业上栽了跟头。日前,有消息称,云南白药被查出水分不合格,上了四川省药监局公布的“黑榜”。而这并非云南白药首次出现质量问题。2007年到2012年,云南白药曾因药品质量、夸大广告疗效等上过多地食药监局的“黑榜”。
四川药监局官网称,四川泸州市药检所在泸州市场抽检了云南白药胶囊,抽检结果为“水分不合格”。
“由于胶囊吸潮,抽检产品的水分超过17.5%的标准上限,但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水分超标会影响胶囊质量。”针对云南白药胶囊被抽检发现水分项目不合格一事,云南白药集团董秘吴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而上述事件发生后,云南白药此次也罕见地以公告的形式予以了回应。公告称,公司该批产品“均符合标准要求”。该批次产品水分不合格“极有可能因为流通环节的运输、储存、保管过程中受到外界物理或极端环境影响所致”。据悉,这是2007年以来,云南白药首次就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发布公告说明。
中国胶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世德介绍,据相关规定,干燥失重项目是检验水分保有量的一个指标。合格的胶囊水分含量是位于12.5%至17.5%之间。低于12.5%,胶囊壳发脆;高于17.5%,胶囊壳发软。“此次云南白药被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均为经典药品,份额较大,市场影响力不小,所以一反常态发布声明。同时,这也是怕影响该公司主业的市场声誉。”有医药界分析师如此分析。
2012年12月19日,四川省药监局在其官网上曝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水分项目不合格。随即,云南白药发布公告澄清,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公司对发往该区域的该批次产品,已进行召回。然而,近日,川药采联办又取消了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基本药物中标资格及集中上网采购资格,且限制该品种3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并将云南白药企业列入“黑名单”。
全因跨界经营?
一直以来,云南白药的多元化发展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在跨界经营上,云南白药玩得乐此不疲。2004年,云南白药就开始尝试销售牙膏,另外还有洗发水、洗面奶、沐浴露等日化产品。
事实上,云南白药早已经不再安于从事制药产业,除了推出牙膏、洗发水等涉足日化用品之外,早在2006年其就成立了云南白药置业有限公司,该置业公司作为云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营地产开发,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1年末该置业公司总资产达到8.04亿元,净资产956万元。
据云南白药2011年的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已明确地将房地产销售收入单列,当年房地产营业收入2.14亿元,毛利率18.1%,同比增长6.85%。虽然毛利率有所上升,但与地产行业普遍高达30%以上的毛利率相比,云南白药在地产开发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有分析师认为,云南白药主业产品频出问题,正与其热衷跨界经营有一定关系,“多元化发展在带来全新盈利模式和可观利润的同时,使其在药品主业上分了心,药企发展大健康产业无可厚非,但主业不能轻视,舍本求末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2012年12月19日,云南白药宣布投资约38亿元在大理苍山东麓旅游度假区一处占地面积633亩的土地上打造国际高端养生度假基地。该定名为“双溪健身苑”度假基地的破土动工,随即在业界投资者中再度引发了对云南白药“不务正业”的质疑。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坤表示,云南白药以制药为主营业务,对于旅游地产市场并不熟悉,药企进入地产可能面临不少风险,如经营不力、资金无法收回等,可能会对云南白药主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陈教授同时表示,云南白药此次投资活动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制药行业利润增幅普遍下降,但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增长依然稳健;所以云南白药才会谋求多元化发展,进入旅游地产,以寻求全新的盈利模式和可观的利润。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曾经涉水跨界的药企如今都在纷纷进行战略收缩。在当前19家涉房的医药企业中,包括羚锐制药、白云山、中恒集团、西南药业等11家已基本退出或计划退出房地产。有分析人士指出,涉房药企退出房地产或许有为再融资铺路的考虑,毕竟涉房企业在再融资方面也存在政策限制。
“大日化”如何走?
2012年,云南白药在宏观经济形势低迷、行业增长下降的情况下, 1-3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23.23%;实现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30.71%。根据市场状况和公司的各项经营指标测算,2012年公司各项指标的增幅将高于行业平均增幅。
回顾云南白药12年来的发展历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1999年的2.3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14亿元,增长近50倍,净利润从0.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11亿元,增长35.62倍。
对近日发生的云南白药胶囊风波,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监许维鸿认为,云南白药在四川所遭遇的“滑铁卢”不会对业绩造成太大影响,主要因为本次限制的为基本药物产品,而云南白药药品业务在整体业务中所占比例不大。目前,公司业务已由调整期进入验证期,业绩未来增长相对清晰。
虽然云南白药业绩和后续发展得到不少券商和分析师看好,但是过度依赖牙膏等日化产品也成了云南白药问题所在。
一直以来,在云南白药的“大健康”战略中,“大日化”都显得举足轻重。
云南白药2012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云南白药牙膏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约40%。有分析师表示,目前云南白药的收入增速和毛利率同步提升,主要就是得益于白药牙膏继续保持高增长。
云南白药牙膏成功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云南白药旗下的养元青洗发水、采之汲面膜、千草堂沐浴露却举步维艰。
2009年,作为“大日化”首个跨品类的试验品千草堂沐浴露上市,却因价格高昂等因素在短短两年间“夭折”。
2010年,云南白药再次推出高端洗发水养元青,却被不少经销商埋怨不好卖。“淡化母品牌云南白药后,养元青很难打开市场,并且价格还比较高,生意非常冷清”。
财富里昂证券调研报告认为,主打中端牙膏市场的金口健系列和高端市场的朗健系列销售情况一般,养元青洗发水在卖场也少有铺货,云南白药虽然在牙膏销售上高歌猛进,但断言其在消费品领域的成功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