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贸易入世十年回顾及未来畅想
(2012-11-13 14:02:06)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中药国际化国际贸易健康 |
分类: 市场与营销 |
中药国际贸易入世十年回顾及未来畅想
文/闫庆松 于志斌
自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已过十载。全球化的市场机遇,促进了我国医药保健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在传统产业与开放化世界的磨合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我国中医药产业正是在这不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摸索,并成长壮大。
中药国际化步履稳健
全球化的开放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01~2011年间,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增长稳定,进出口额已从2001年的6.4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30.5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出口额从2001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2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7.5%;而进口额从1.8亿美元增长到7.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4.8%。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仍以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等原料型产品为主,出口额占比均在80%左右,而中成药产品占比则相对较小。从2001~2011年数据来看,提取物出口增长明显,年均增长率达19.5%,高于中药产品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主要与欧美日等地区保健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而中成药占比则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占比已从2001年的19.7%下降至2011年的9.9%,增速远低于中药产品的平均增速。近年来欧盟、日本等地区对中药制剂产品监管的日趋严厉,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竞争力待提升
入世后的十年间,无论从出口规模,还是出口范围,我国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截至目前,中医药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还以立法形式承认了中医地位。然而,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业界的注意。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中药进出口增长虽然明显,但与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其他医药子行业相比,增速却显得慢了一些。据统计,2011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终于突破了20亿大关,相较于2001年,出口额增长了近5倍。但是,中药在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占比中,从2001年的8.4%持续下滑至2011年的5.2%,增速低于我国医药保健品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倡导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今天,依赖原料输出换取的贸易顺差,对行业发展来讲已不是长久之计,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制剂产品出口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来看,参与中药出口贸易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830家增长至2011年的2960家。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中药企业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已从2001年的3家增长至2011年的30多家。但行业集中度仍比较低,以出口额为标准,对我国中药产业CR4(排序前四位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比例)和CR8(前八位)进行统计后发现,CR4已从2001年的13.0%下降至2011年的11.1%;CR8从2001年19.3%下降至2011年的17.6%,整体未超过20%,属于低分散竞争型,表明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水平仍非常低,未有质的突破,国际竞争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探析产业升级障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食品药品伤害事件频发,这引起了各国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各国均不断提升进口产品的监管要求。具体到中药产品,尤其是中药制剂产品,更是不断遭遇了来自法规和技术方面的诸多壁垒。
例如,欧盟发布了《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植物药必须在2011年4月30前按照新法规完成注册,才能得到上市许可。加拿大发布了《天然健康产品管理法规》,要求所有在加拿大市场销售的天然药/植物药须在2010年1月1日以前向加卫生部提交申请,只有通过审查并获得许可后才可上市。香港《中医药条例》于2010年12月3日生效,5000多种中成药由于未注册遭遇禁售。除了中成药以外,日本、韩国等在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产品方面提高了检测标准,有些甚至过于苛刻。
以上法规和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药国际化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我国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可以避免一些严重后果。然而,事实上,我国多数企业并未真正重视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多数的中药出口企业规模偏小,国际贸易额偏低,考虑到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市场回报风险过大,多数企业选择放弃,毕竟对于小企业而言,国内中药市场这块蛋糕已足够诱人。
除了以上因素外,我国中药出口仍面临以下障碍:
首先,过于依赖外需。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以原料型产品为主,企业将产品送到海关后便不再参与产品的销售环节,因此产品往往缺少品牌效益,同时,这种“代理人”的销售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贸易风险。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地区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外需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
其次,成本优势减弱。我国中药产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和汇率成本的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已有一些订单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
再次,国内药材价格“过山车”式变化。中药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游资炒作等投机行为的介入,我国中药材价格呈现“过山车”式变化。由于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多数采用的是订单式生产模式,而药材价格的大幅涨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贸易风险,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国际市场研究有待深入。目前,业内只有少数大型企业,会主动研究国际市场和研发品种的动向,进而指导生产。对于在发达国家市场开展药品注册活动,积极推动制剂产品国际化准入的,也仅有天士力、地奥集团、兰州佛慈等少数企业。
新思路助力未来畅想
对中国医药产业而言,恰逢一个产业升级的契机。据IMS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将达到上万亿元的规模,居世界第二。此外,业内已达成共识,未来10年将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而言,未来十年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笔者认为,随着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深入,未来十年中医药国际化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多中药企业,包括制剂企业会走出国门,在主流医药市场进行产品注册,将惠及更多的国外民众。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未来各国会进一步加强进口医药保健品的管理,这也为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并非一路坦途。目前,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作为食品、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的原料使用,部分作为药品或医药原料使用。当然,中药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仍将是推动中药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主流医药市场。为应对现有挑战并逐步扭转中医药目前这种发展形势,国内企业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开放式的思维,借鉴其他产业发展的经验,以促进医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