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下的四个淘金梦
(2012-11-13 10:34:57)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十二五规划卫生部政策杂谈 |
分类: 政策与法规 |
国务院印发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文/胡锦欣
卫生事业的“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为:到 2015 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 2010 年基础上提高 1 岁。
统计局公布医药制造业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行业累计收入增长19.1%至10478 亿元,增速较1-7月份基本持平;利润总额增长18.3%至1016亿元,增速较1-7月份提升0.5个百分点。继 2月份触及 11.5%低谷以来,利润总额增速连续 7 个月实现持续提升。在政策回暖和行业环境因素趋好的支持下,行业整体经营仍将处于向上趋势中。
近期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医疗板块三季度利润增速有所提升,收入保持强劲增长,行业增速略高于中报。数据显示,医药板块2012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收入、净利润3602亿元和2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3%。其中三季度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8.7%,净利润同比增长9.2%,收入增速与2季度基本持平,净利润增速环比提升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毛利率27.7%,整体与前期持平。在各子行业方面,中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9%、10.3%、23.1%,位列前三甲。
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刘宇表示,从2012年5 月行业政策底部出现以来,行业复苏的趋势未变,但是从政策拐点出现到行业增速恢复至常态(净利润15%左右增速)需要 1 年左右时间,明年行业增速很可能会提高。从盈利能力来看,行业盈利能力基本稳定,目前位于历史中枢水平。
稀缺名贵中药长期价值显现
选取从 2005年起有财务数据的 88家医药行业公司,从成长性来看,2011 年三季报收入同比增长20.46%,略低于中报的20.87%;扣非净利润增速7.67% ,略高于中报的7.10% ,中药板块表现最稳定。
天风证券10月22日公布的中药材价格跟踪月报显示,大部分中药材价格环比持平:重点监测16种品种,金银花、当归、茯苓、丹参、冬虫夏草、川穹、黄芪、黄芩、两面针、野菊花、连翘),环比上涨的品种有3个(三七、板蓝根、红花),环比回落的品种有3个(太子参、红参)。预计未来价格高位运行品种有丹参、黄芩、两面针、冬虫夏草等。
数据显示,成药企业1-8月盈利情况良好:2012年1-7月中成药行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9.97%、25.36%。盈利方面,2012年1-7月中成药毛利率为32.26%,同比上升1.25个百分点。
天风证券认为,一些具有国家专利、进入医保目录的独家品种,将不受药品降价影响,未来业绩有望飘红。此外,药材价格同比回落明显,江中药业,华润三九,千金药业等业绩有望反转。
刘宇说,中药板块在本轮医药板块增速下滑中几乎没有受到影响,2011 年医药板块全年扣非后净利润零增长,但是中药板块仍然增长18%左右。2012年一至三季度中药板块扣非后净利润22%的增速也远远好于整体医药行业8%左右的增速。刘宇分析,本轮医药板块增速下滑主要是由于基本药物招标等政策导致,而中药板块独家品种较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2010年后中药材价格稳定,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较小。
东兴证券认为,稀缺名贵中药将演绎成长传奇,长期价值显现。来源稀少,生长周期长,疗效确切且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名贵中药是未来价格成长性最为确定的品种,这类中药约占常用药材数量的5%左右。
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及国家工商管理局在关于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中确定了34种中药材为名贵中药,东兴证券选取了麝香、冬虫夏草、牛黄、川贝母、人参、三七6个最为看好的品种,这6个中药材品种市场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稀缺性和资源属性最为确定,价格将进入长期上涨周期,相关的上市企业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
保健品逆势上行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国内营养保健品市场正以超过15%的年增速扩容。
此次的《规划》再次强调要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及“加强重点品种、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实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资料显示,之前,《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生产集中度超过50%。
一直以来,保健食品行业被评为最负面的行业,此前发生的血燕造假、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碧生源广告被指多处违规夸大宣传等事件,都使消费者不断增加对该行业的不信任感,行业发展问题重重。
但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加速,包含保健品、保养品在内的抗衰老产业将会成为市场新热点,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事实上,我国相关部门这一二年来加大对保健行业的整顿,并正在酝酿新的《保健品监管条例》规范行业。
“在包括今年在内的五年里,营养与保健品行业的淘汰赛将进入最竞争激烈阶段。”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投资总额在1000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厂家的50%.
政策利好令嗅觉灵敏的上市公司闻风而至,尤其是在近两年医药工业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少制药公司“不务正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营养与保健品。
有数据称,今年上半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增长同比超过20%,与此同时,多家厂商纷纷增资设厂。10月底,同仁堂在河北唐山成立营养保健品公司,启动新阿胶项目。前不久,安利增加投入6亿元,在广州和江苏分别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另外,根据公开资料,汤臣倍健将所募集资金中的1.3亿多元投入到“生产车间新建项目”以及“珠海生产基地三期厂房”的建设。
医疗服务业前景可期
近日,山东省卫生厅透露,该省将投资3.6亿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化建设,到2013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并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该系统。据悉,该省将统筹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完成140个县级数据中心建设和22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并做好安装、培训等工作,这是迄今为止该省最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山东省的医疗信息化发展步伐并非独例。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医疗信息化建设。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组专家高燕婕此前曾表示,移动医疗快速发展适应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和医改方向,方便医疗信息调度和跟踪,为解决看病难和突发疾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医疗信息化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政府政策频出,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新医改方案”把医疗信息化列入了“四梁八柱”架构的八柱之一。
卫生部前期已经推出了电子病历标准,未来卫生部还将逐步开展信息化统一标准,组织编写健康档案标准等工作。医疗信息系统标准将逐步统一,市场将逐步规范。医疗信息化标准的统一,一方面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将帮助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快速推广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提升市场份额。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必将得到新的提升。刘宇也特别提到了医疗信息化所属的服务行业,“十二五期间政策支持的医疗服务行业,虽然短期行业增速略有下滑,但是其发展趋势未变,成长空间大。”
医疗器械表现强劲
刚刚过去的11月第一周,申万医药板块4日收红,指数上涨3.04%,同期沪深300上涨2.61%,行业跑赢大盘0.4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器械板块多个个股连续上涨,其龙头股乐普医疗周涨幅为3.95%。
国金证券认为,医疗器械板块主要是受事件性因素刺激驱动上涨,此外三季报超预期的个股依然延续了良好的上涨态势。事实上,从10月份至今板块表现较好,该券商认为,主要是行业增长的确定性使其受到较多资金青睐。
特别是三季报披露完毕后,A股医疗器械板块更受追捧。数据显示,前三季度,18家医疗器械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84.32亿元,同比增长16.89%;合计实现净利润30.18亿元,同比增长10.25%,业绩增幅排名医药生物各子行业第二位。
而单季度财务指标显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医疗器械板块是医药生物6个子行业中唯一未出现过业绩下滑的板块。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与全球42%的占比水平相差较大。另外,与全球人均医疗器械消费水平相比,国内人均消费还有5至6倍的提升空间。消费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的需求都会引领医疗器械领域投资升温。
医疗器械盈利能力最为稳定,连续三年来销售毛利率保持在42%上下,在A股各行业中居上游水平。前三季度,18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的14家实现净利润同比上升。毛利率的稳定和市场刚需的扩大,使医疗器械板块业绩喜人。
业内人士认为,新医改走向深入是推升医疗器械板块业绩的外因。基层医疗机构正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消费主体,农村地区的常规医疗器械需求也将快速释放。根据科技部2012年的规划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内新增医疗器械产值预计达2000亿元。政策层面上,强化创新引导、加大政府投入、统筹多渠道融资等众多扶持举措的落实,有望拉动行业产值的快速攀升。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扶持力度的加大,有望使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分享到2000亿元“蛋糕”中的更多份额。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成长壮大,则为行业发展增加了内生动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前10的A股医药器械公司中,超过6家公司的主营业务由高端医疗器械构成。销售毛利率超过50%的公司则清一色被高端医疗器械公司占据,其中,主营脑膜建-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的冠昊生物的销售毛利率高达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