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公主塔座落在北京房山区云居寺石经山上,在北京唐塔中年代最早、体形最大。塔坐西北朝东南,通体为汉白玉石砌筑,高3米,分塔基、塔身、塔檐三部分。塔基为二层方台,塔身为方形佛龛,塔檐为正方形七层叠涩密檐,现无塔刹。



塔身为方形洞龛式,门楣上方雕流苏云饰,门洞左右两边各一金刚力士,身佩飘带灵动飘逸,身后带火焰形背光。金刚力士身披铠甲,肌肉丰满,威风凛凛。



金仙公主塔塔身四周都有题刻,正面左上角有辽代的题刻,部分字被铁箍遮挡了,题文:"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等去。太平六年正月十七日,因来巡礼烧香到此,睹尊容伤缺不圆,再补接讫,合家永为供养。"
佛龛正中供奉着“金仙公主”的牌位。金仙公主为唐睿宗李旦之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信奉道教。她积极支持刻经事业,奏请其兄唐玄宗赐予云居寺宫廷抄经本和土地、山林、果园,并派《开元释教录》的作者智升法师等从长安护送经本到云居寺。
据说民国时,洞龛内正面还有唐代浮雕佛像一尊和两胁侍像,现已不存的说法,我认为不准确。
金仙公主塔的侧面
后壁的镌刻题记《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为开元二十九年时任官吏王守泰为赞颂金仙公主为传承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将公主的功德善举刻在石塔后壁上。后人据铭文将此塔称为"金仙公主塔",沿用至今。
题刻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刻《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题文:"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奏范阳县东南五十里,上垡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给山门所用。又委禅师玄法岁岁通转一切经。上延宝历、永福慈王,下引怀生,同攀觉树。粤开元廿八年庚辰岁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记山顶石浮屠后。送经京崇福寺沙门智升,检校送经临坛大德沙门秀璋,都检校禅师沙门玄法。同前系独树村□磨碑寺,东至到南至河,西至河北至他山,四至分明,永泰无穷"。
此记文在《白带山志》中有记载:"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存正书。大唐开元廿八年庚辰岁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记......在小西天中台石浮图北面。
下边部分为诗刻,大部分字已漫漶不清,文曰:"归时带暮万木千峰空……辛酉岁秋八月范阳县丞口口题云居上寺"。
塔身西壁上的刻字是最早的,镌刻着《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铭并叙》,大唐开元九年刻,字已漫漶不清。题铭记述"陟彼高岗,思父母之劳瘁。以为福因业感,感口则福臻;行为善成,成功则行著。"由比丘尼法喜、法澄及昆季合家眷属等共建石塔,其目的一为思念父母之恩,二为感念佛法福臻,树善崇德。
金仙公主塔身东壁刻字亦已漫漶不清,仅辨"大明……男可久……"。
北京现存唐塔共8座,史料记载,石经山有五座山头,顶部平坦,宛如印度天竺五台圣境,以"五台"称之。唐代于每台各建汉白玉石塔一座,以镇之。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只有两塔尚存。
下图照片转自网络:从民国时期拍摄的老照片看,此塔原为九层密檐佛塔,玉立于高岗之上,塔顶为仰莲宝珠攒尖刹。岁月沧桑,历经劫难,现仅存七层密檐,塔刹已无存。
参考文献:
房山云居寺及其塔群--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
始建于唐开元九年的金仙公主塔--北京文博-北京市文物局网站-首都之窗
版权声明:
图文均系京西走马原创。您转载和使用图片时,请注明本文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