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山原名白带山,在房山云居寺东二里处,群山环抱。这里是房山石刻经起源之处,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俗称小西天。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为代表的历史遗迹,隋唐石经,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隋大业十二年,僧人静琬为维护正法,镌刻佛经于石、藏于洞。刻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延续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塔穴之中。规模大,历时长,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
石经山又称莎题山,唐代称涿鹿山,海拔450米。这条登山古道,开凿于隋大业年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古道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而成,曾运送过无数块经版,每一级台阶都留下了先人们不朽足迹。
由此向上到藏经洞有一段路非常陡峭,古人特意开凿了108级台阶。据说代表人生中的108种烦恼,每登一级,就能消除一种烦恼。
石经山山腰上分两层共凿了九个洞,存放石经。其中一、二两洞在下层,是静婉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唐开元年间开凿的。一洞藏经972块,二洞藏经1018块,经板刻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两洞之间山岩上刻有“念佛”二字,为明万历年一钦差总督所题写。
上层的7个藏经洞,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崖边步道的头顶就是巨石。
藏经第六洞的门楣上方嵌着宝藏二字,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史料记载:明崇祯年间,北京的官吏、居士们镌刻了200块石经,送到石经山,在雷音洞旁边开凿了一个小洞,把石经板藏于洞中。董其昌看到石经山藏经之巨,工程之浩,内心感慨乘兴写下了“宝藏”二字。
石经山藏经洞的第五洞雷音洞,又称华严堂、石经堂,建造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石构佛殿。雷音洞内宽广如殿,洞中有四根八棱石柱,柱身雕刻佛像1056尊,号称千佛柱,雕工精美,是隋代雕刻精品。静琬法师率弟子把天然石洞的四周洞壁凿平,将早期所刻的石刻佛经146块镶嵌于四壁,流传千年。
藏经八、九洞旁有唐代凿于山体上的两口古井,井径2米、深10米,汇集山泉和雨水来解决工匠们的用水。
古井后的岩壁上,有两尊精美的佛像浮雕,高1.2米,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多宝佛听经做证的故事。
石经山见春亭为石柱木梁八角亭,现仅存石柱。
第二个洞内,保存着我国目前唯一存世的唐玄宗御铸金刚经。
转发:网络老照片,邓之诚摄于民国十五年。(雷音洞前有殿堂)
石经山导游图:
版权声明:
图文均系京西走马原创。您转载和使用图片时,请注明本文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