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北力摘“三顶帽”
(2019-01-22 23:20:41)分类: 振兴前沿 |
瞭望:东北力摘“三顶帽”
改变“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东北经济才能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良性发展局面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破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才能将东北打造成人才高地
多点发力摘掉“经济下滑帽”
“表面上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是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看来,东北经济所遭遇的困境,再次证明:不解决深层次矛盾,经济质量上不去,最终也会拖累速度。在助推东北经济走出低谷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依然是主引擎,但动力来源有了新变化。201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预计增长9.8%和2.8%,吉林省则在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5%。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例如,2018年1~10月份,沈阳鼓风机集团营业收入59.62亿元,同比增长19.6%;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一重集团营业收入增长30.4%。不仅老干发新枝,更有新星涌现。从擅长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到开拓服务机器人市场,沈阳新松公司不断推出新品机器人。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说,近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3.5%,新松在保证传统优势产品高速发展的同时,正在全力抢占人工智能高地。新松是东北布局新产业的一个缩影。2018年前三季度,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黑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11.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20家,增长20.5%。采访中,专家们表示,东北经济一业独大的现象在不少城市比较突出,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感冒打喷嚏”。因此,只有改变“一柱擎天”的产业结构,才能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良性发展局面。李凯认为,多点就是多个创新点、增长点;多业就是多个产业、多个行业;多元就是多种经济形态。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东北发展经济念好“多”字经,就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样才能改变东北的产业结构,让东北更有活力。
兴利除弊甩掉“投资风险帽”
一句“投资不过山海关”,让东北戴上了一顶“投资风险帽”。虽然一些人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公允,但东北一些地方营商环境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底,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在黑龙江,省级行政审批精简率为72.9%,全省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消除了行政审批“灰色地带”;吉林则详细梳理审批要件,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迄今全省有1263个省级项目实现了一次性办理。在李凯看来,优化营商环境看起来零零碎碎,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质上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对准体制机制这个病灶开药方。疾风骤雨的改革举措,使企业和公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投资者闻风而动。2018年前三季度,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8.8%、11.5%和1.1%,各类资本闯关东的势头开始兴起。恒力石化、宝来石化等千亿级、百亿级的重大民间投资项目在东北落地生根。世界汽车巨头宝马公司30亿欧元的重大投资引人注目。投资者大踏步的脚步声,让“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偃旗息鼓。对此,专家们表示,东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但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了“投资级差”。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加快改革,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大力气。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理事长宋晓梧认为,对于东北而言,诚信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要解决好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黑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爱丽表示,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各级干部,这要靠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净化政治生态,打造“亲”“清”的政商关系。对于东北整个社会,也需要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共同推动全面振兴。
拴心留人不要“人才流失帽”
“孔雀东南飞”现象在东北持续多年。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剔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2010~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约24万人。尽管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严重,但流出的很多都是人才,同样是一种失血。“改革发展都要人来干。”金凤君说,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复兴的一大障碍。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就是最好、最有效的供给。随着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东北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人才回流现象也开始增多。两年内集聚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近10人、硕博士437人,其中有200多人从省外引进——这是黑龙江省省市校合作共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2018年拿出的一份“引才成绩单”。“250万元”——这是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茂林通过《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助办法》获得的一笔资助。他说,真金白银、实打实的人才政策,更坚定了在此创业发展的信心。拴心留人是苦功夫、慢功夫,对东北而言则是实举措、真招法。2018年,吉林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落户,包括扶持创新创业、放开人才薪酬限制、给予安家补贴等,引入吉林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安家补贴;辽宁省实施《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去年前7个月新招收的博士后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数量同比增长了150%。打造人才高地,要多方面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目前,东北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但“引力”还需加强。一些专家建议,东北宜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大改革措施;尽快落实中央有关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与发达地区对表,加快破除人才待遇、薪资等诸多方面的政策瓶颈,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新华社客户端 百家号01-19,《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扬 汪伟 强勇 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