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刚需伪刚需 |
分类: 财经时评 |
中国楼市的“刚需”与“伪刚需”
中国楼市的刚需是长期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低迷,出现一些波动,市场在分化。但我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信心。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演进趋势,也是无法从任何发达国家的现成经验中找到答案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希望何在?那就是城镇化正在稳步推进,这里面潜力巨大。
城镇化对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拉动作用。从需求角度看,城镇化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集中爆发的存量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引发了同步飙升的增量需求。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中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过程,城镇人口增加使得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城市的购房需求。
城镇化进程本身就是创造购房需求的过程。未来若干年内,由城镇化带动的房地产需求增量还是非常可观的。以城镇化率每年推进1个百分点计算,每年新增1400万城市、城镇人口,尽管这1400万人口有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部分,但毕竟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数。这个数字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庞大的新增购房需求。
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城镇化达到80%以前,新增购房需求都会单边向上,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拐点。中国的名义城镇化率接近60%,但实际城镇化水平还在40%多一点,距离发达国家85%左右的城镇化率还有40个百分点,如果每年提高1-2%,那么还得25-30年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说城镇化的“红利”我们还可以至少使用20年!所以可以说中国楼市的刚需是长期的、稳定的。
所以今年初,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给中国房地产业送出“定心丸”,他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并将带动国内相关行业和产品供给。
对城镇化带来的“刚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这里,不能不提醒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要对城镇化带来的“刚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为特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
新型城镇化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资源共享,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地;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树立产业集聚发展的科学理念,以“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合理布局”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观,坚持民生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从“富民”到“福民”的执政理念转变。新型城镇化不在一味追求农村人口进城、“上楼”,就地、就近城镇化是重要途径。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不等于造新城、盖大楼、修大马路。城镇化不等于就一定是房地产业的“盛宴”。如果仅从未来多少年将有多少人进城,得建多少楼,这样的视角来理解所谓的“刚需”,那么这样的“刚需”肯定是伪命题,这样的算法是完全没有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这样的算法将会给房地产业带来十分错误的引导。
正因为过分追捧城镇化带来的所谓“刚需”,带来一定程度是房地产热,以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会为低迷的楼市注入兴奋剂,房企掀起了一轮加一轮的拿地热潮,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化,许多“鬼城”诞生。
在这里要明确地说,将城镇化与房地产化划等号,后患无穷。不能将城镇化理解为城市扩张化、大占耕地盖高楼的房地产化。有些地方借城镇化大量圈地,大搞房地产,扭曲城镇化的本来意义。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要防止四个误区:一是造城运动,有城无市,过度城镇化,新城变空城。二是城镇化等于“房地产化”,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从而先高地价再推高房价。三是地方以地生财消灭村庄,“村改居”、“乡改街”,农民“被上楼”。四要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都要明确“刚需”和“伪刚需”的区别,不能被别人瞎话和噱头蒙骗了,也不能被自己编织的美好梦想“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