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组织不能“缺位”——“草莓农残”风波的启示之三
(2015-05-21 00:31:34)
标签:
草莓风波危机公关行业协会 |
分类: 财经时评 |
行业协会组织不能“缺位”
——“草莓农残”风波的启示之三
发生在不到20天前,一场由媒体“草莓农残”报道引发了始料不及的风波,让评论家们惊叹,让地方官员们扼腕,更让无数的农民很痛很伤。4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播出了一组有关草莓的报道,报道称该栏目组记者在市场随机购买的8份草莓样品,经北京农学院检测,均含有b-2类致癌物乙草胺,并超出欧盟标准有7倍之多。
“草莓农残”的报道,使多地草莓“躺枪”。多个主产区草莓开始滞销,价格大幅下降,种植户和经营户遭受严重损失。辽宁、河北、吉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七大产地草莓价格已4-8元跌至1-4元。如果按我国草莓种植面积200万亩计算,今年我国草莓种植户亏损可达数十亿元。事后,各草莓主产地对当地草莓进行了抽检,虽然结果显示均无乙草胺残留,业内专家也对“草莓农残”的可能性从科学角度进行了否定,但余波未平,多数人依然以“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件。草莓迎来了一场不期而至的“灾害”。
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建设应与时俱进
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在危机事件背景下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在此次“草莓农残”风波后,北京、辽宁、江苏、湖南、陕西等草莓主产地各级政府迅速启动调查工作,在调查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向公众解释事件真相,进行权威发布,组织专家进行正面解读,正是这些反应积极、“发声”及时的政府“危机公关”活动,使“草莓农残”报道给全国各草莓主产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得到控制,没有长时间持续发酵。
可以说,我国各级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与策略自“非典”之后得到了逐步改善。但面对近年来网络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还需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也应进步一步增强。如果“手段”不能及时的更新换代,我们政府的“危机公关”将只能疲于奔命,收效甚微。
网络需要给予引导
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发布容易、传播快、删除干净难,互联网企业除了要切实承担起网络“过滤器”的责任之外,也应该承担起利用网络资源粉碎谣言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一些门户网站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2年6月,搜狐成立专门粉碎谣言的“谣言终结者”栏目,百度的“阳光行动”重点打击虚假网站和虚假信息。2013年8月1日上线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将多家门户网站的辟谣资源汇集成一股力量。打击网络谣言,离不开公众参与,建立畅通有效的举报机制,是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方面,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最为重要的通道,网络责无旁贷。针对“草莓农残”之类的事件,网络更多地要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至少不能“猎奇”或者推波助澜。
行业协会组织不能“缺位”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论是个体化的农民、家庭农场,还是集体化的合作社,在面对着一个越来越大的农业市场时,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农业越发展,就越需要发展行业协会组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应该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在此次“草莓农残”风波中,我们看到出面为草莓正名的有专家、媒体、政府部门,却鲜有行业协会的身影出现。事实上,行业协会作为联接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可以说是最贴近农户、最了解相关行业的组织,在危机出现时,行业协会如果能利用其知识及人脉资源第一时间发声,那么那些没有应急公关资源且力量分散的农户利益也就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保障。我们期望,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够看到行业协会“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