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
(2013-08-10 03:20: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型城镇化 |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命题?因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有许多不生态、不绿色的现象。以大规模消耗资源、占用土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实现快速城镇化,那就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和新型城镇化的本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粗略统计,我国每生产一个单位经济总量,所能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国的4倍、德国的7倍、日本的10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废水、废气和废渣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传统的以大量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城镇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镇集聚。这样,城镇的承载力就受到很大挑战。城镇将成为未来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消耗最大最集中的区域。但是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根据国际和国内经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如果把握不好,就将集中爆发资源衰退和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人口密度和产业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凸显出来,出现“大城市病”。一些城市雾霾天气严重,沙尘暴频发。这样的城市就是不生态、不环保、不宜居的城市。一些地区生态规划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正日益困扰着“新型城镇”的发展。一些小城镇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准入门槛低于大城市,成为一些污染企业转移的新址。一些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城镇周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地区不重视土地整体规划与综合开发利用,存在着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形,甚至还有非法占用破坏农用土地的现象。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无视所拥有的人文和生态财富,随意对河流、山川、草原进行建设改造,甚至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资源也大动干戈。类似的情况很多。这样的城镇化是“病态的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道而驰。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已经暴露的问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加快城镇发展模式转型,坚持生态优先,探索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生态优先之“先”,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老路子,要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倡导低碳发展几个方面,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促使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走上互促共赢之路。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四化”协调发展方针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同步”、“三个发展”和“三个空间”要求的重要步骤。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就要构建科学的城镇空间格局。根据十八大报告对美丽中国空间格局的要求,建设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就是建设三个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就必须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靠人才、知识、服务和环境,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就必须建设规模适中的城市或城镇,并大力解决交通拥堵、空气灰霾、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就必须人为地或利用自然山水条件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并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就要完善保护自然资源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区域资源配置。保护水资源。以河流水系景观为核心规划生态景观带,加强周围生态景观的维护和水体水质的保护。实行工程护岸和生态护岸相结合,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改造。提高各水库防洪标准,实施水域综合开发。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土地资源。科学合理使用土地,采取内涵改造挖潜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树木植被资源,探索植被保育方法,加强交通干线和水系绿化建设,营造风景植被景观体系。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就要强化防治环境污染机制。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工业气体禁排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将区域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控制在生态区建设标准以下。防治水污染。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区和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完善城镇污排泵站和管网设施,所排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防治噪声污染。交通道路、居住、商贸、教育等区域要控制车辆鸣笛;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噪声;治理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就要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绿色和低碳经济新模式。促进传统能源低碳化利用,积极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型,实现工业集约化,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开发、引进和推广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以生态和文化为核心内涵,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将绿色经济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鼓励绿色生产、循环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改变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就要形成生态人居体系。实现城区园林化,建设生态宜居新城镇。打造生态“精品绿地”,维护和培植城市生态绿楔。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地。以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行全面绿化,提高公共绿地人均占有率,形成复合生态绿地系统。将生态资源引入新型城镇,构成新型城镇的绿脉。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应用环保建材和生态技术。构建绿色市政体系。加强雨洪利用和污水、中水等废水的再生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社区。实施“生态住宅、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小区绿化、节水节电”五个硬件建设工程,打造精品小区,建设高档的森林水景生态、具有田园风格特色的生态住宅。重点加快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