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今天就是沈阳的明天”这句话有道理吗?
(2013-08-04 02:21: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媒体采访 |
“北京的今天就是沈阳的明天”这句话有道理吗?
近有媒体朋友采访我,问了我这样几个问题:“北京的今天就是沈阳的明天”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沈阳的发展路线是在拷贝北京吗?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方面上,这句话有道理吗?
这些叫我怎么回答呢?
沈阳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要大踏步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到2030年要建成国家级中心城市。目标已定,内涵尚待深化。特别是路应该怎样走,应该效仿谁?这是大问题。
先说结论: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仅从房地产层面,沈阳和北京都不能简单类比,“北京的今天就是沈阳的明天”这句话不能成立。北京不能成为沈阳的榜样。
1、国家中心城市的一般性分析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是沈阳在“十一五”实现建设“东北中心城市”基础上,着眼于未来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的重大战略。目前世界上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致有以下规律可循:第一,按面积划分,即在一定国土空间培育、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国家中心城市,在美国大约每30000平方公里有1个都市区,而在欧洲则从1000~10000万平方公里不等。第二,按城市人口划分,如美国把人口为50~100万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建设,欧洲有的地方以30万人口的城市作为传统或新兴产业中心,如德国。第三,按重要性划分,如英国人一般用产业的重要性划分城市的档次,英国全境国家级金融中心就有7个,包括百慕大、诺曼底群岛等。第四,按产业话语权划分,划分的基础是产业地位,世界级的如瑞士的苏黎世以私人银行最多(300多家),居全球城市私人金融话语权之首;纽约以证券资本市场交易量居全球之首;伦敦以银行交易所经济成为全球最具话语权的城市;洛桑虽然是小城,但因其为奥林匹克总部所在地而成为区域级和世界级城市。
2、“北京的今天”是什么样的状况
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是经济规模大。北京2011年GDP总量16011.4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二位;具有生产力高集聚优势,包括人口、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活动和基础设施的高集聚,从而使中心城市具有比一般城市较强的经济势能。北京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带动区域内消费产业的发展能力也大。
二是基础设施健全,优势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和对外交流中心,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级城市。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前10名的国际会议城市。经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世界一流,城市功能大幅度提升。拥有亚洲第一大机场——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7867万人次。轨道交通里程达到 372公里,居全国城市第2。
三是聚集程度高。中心经济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从而成为区域内的资本聚集地。企业的集中有效地促进了中心城市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总部和央企总部绝大多数设在北京,大企业数量全国最多,世界500强企业41家、中国500强企业100家。服务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占三次产业比重全国最高。我国的银行总部和央企总部绝大多数设在北京,大企业数量全国最多,世界500强企业41家、中国500强企业100家。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优化,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有机构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服务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占三次产业比重全国最高。
五是科技实力强。全国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文化设施和全国最有影响的媒体集中在这里。全国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文化设施和全国最有影响的媒体集中在这里。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科技实力是重要标志,它主要表现在智力资源的密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开放程度高。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是区域经济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充分利用外资,城市的对外开放领域比较广阔,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层次较高。
从上述情况看,沈阳经济总量是北京的1/3多一些,而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科技实力、聚集程度,都有较大的差距。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沈阳无疑要以北京为榜样。
拿沈阳和北京比,是痴人说梦。再过十年、二十年,沈阳也不可能在经济总量等上述方面赶上北京。沈阳的国家中心城市特色,肯定不是要规模上,而是在功能上、特色上、地域上体现。
3、北京发展道路与特色的不可复制性
北京作为首都,在全国只有一个,而且未来也只能有一个,它没有代表性。全国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汇聚于此,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鉴于此,北京的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只能是它自己的,别人是复制不了的。包括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房地产业是这样,北京的房地产业不会是其它城市的样板,它和其它城市都不一样,包括和其它一线城市,房地产业所走的路、所经历的阶段、所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政策、调控的重点等,不可能一样。北京的房地产走势,不会和全国其它任何城市一样。谁如果拿北京的房地产形势和自己城市比,谁就是在毛病受。
4、北京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病”
北京硬件建设、经济总量虽然好,但是——从城市人口规模、流动人口规模,它是个世界性的超级城市;从汽车拥有量、人均拥有车辆数、人均道路面积、道路的里程等,它是一个世界级的拥堵城市;从雾霾天气、沙尘暴的情况,它是一个世界级的污染城市。
它是患上了严重的“大城市病”,是不生态、不环保、不宜居的城市。
沈阳的发展,不要走北京的超大扩张、大规模人口积聚的道路,适度扩张、适度规模是方向。
5、再说房地产问题
北京的房价高,是最为诟病的话题,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问题、经济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三环以内的房子没有人敢问津,四环以内均价三万多。用一辈子的收益买不起一套房子,这样的城市适合人居吗?这样的城市是为富人服务的还是为大众服务的?
沈阳的房地产市场相对理性、相对规范。我觉得要相对保持这样的理性、规范发展。如果大幅度上涨,对老百姓不利,对城市发展不利,对开发商也不利。
有人说,房价上涨对老百姓有利。这纯粹是一个伪命题。房价上涨,似乎是对买房者有利,但没房户、正待买房者如何有利?对新进城市的人口如何有利?
更何况,一个城市,把经济增长的动力都建立在征地和土地出让、房地产发展带动上,实体经济如何发展?经济的持续性如何保障?
所以,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沈阳的发展路线不能拷贝北京。沈阳一定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特色,立足产业基础。
城市规模适度扩大,避免“大城市病”,避免大干快上,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方面上,沈阳绝不能走北京的道路,一定避免房地产过热。特别是绝不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靠房地产投资救市、靠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促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