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2011-09-06 17:44: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财经时评 |
“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推进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改革与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为途径,开放配置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使沈阳经济区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为在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1、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技术研发、转化、创新基地。深化沈阳浑南、沈北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进沈阳经济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支持沈阳开展国家创新城市试点。
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等领域,加强中部城市群区域内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省级优势基础科技平台与区域内各城市的联系,通过搭建创新成果与产业化桥梁、凝聚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团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工艺,缩短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的周期,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栏 1、先进装备制造 加强已建成机器人、高档数控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真空仪器装置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沈阳机床股份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等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风力发电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2、电子信息 加强已建成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软件通信网络技术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网络安全、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验室。 3、新材料 加强已建成的农药、染料、高性能均质合金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金属腐蚀控制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辽宁银珠化纺集团公司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铸造过程、绿色电池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 4、生物技术及医药 加强已建成的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制药总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手性药物等领域,壮大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 |
2、积极发展产业创新集群
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在推动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集群创新能力,使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向骨干企业辐射带动,配套企业链条完整,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产业高端分工的创新集群转变,推动主导产业进入以创新优势为基础的高端发展轨道。重点培育五大创新集群。
专栏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 依托东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以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沈阳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鞍山、抚顺、阜新等市机械装备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采取共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等方式,重点强化以数控机床、IC装备、输变电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飞机及发动机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研发能力,打造以沈阳为研发集成总部,大型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 2、高加工度化工产业创新集群 大力推进沈阳铁西化学工业区、抚顺石油化工产业园、营口向阳化学工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相关优势企业向园区的聚集。以抚顺、辽阳国家重点石化产业基地和阜新煤化工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高加工度化工产业创新集群。 3、精品钢材创新集群 以鞍山、本溪、营口、抚顺等钢铁企业为主体,重点加强精品板材、优质特殊钢、新型建筑钢材生产技术的创新,持续提升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打造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以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为技术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钢材创新集群。 4、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大营口国家镁质材料基地建设力度,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以营口大石桥为核心,连接营口、岫岩、海城镁质资源深加工产业带。以相关冶金、建材产业为基础,加速构建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现代医药产业创新集群 通过构建医药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和进一步完善华源三药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使沈阳成为化学药、生物医药与现代中药技术研发的中心、本溪成为中药工程化技术开发及技术成果转移扩散的重要基地,加速构建网络式现代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区。 |
3、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主体。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等研发合作组织。建立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优惠制度,鼓励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向企业转化应用性科技成果,对就地转化科技成果的科研单位优先予以扶持。
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主体。实施知识产权开发保护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广泛开展创建名牌产品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培植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产品,对企业开发获得国家级名牌称号或拥有驰名商标的自主创新产品予以重点支持。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盟。积极推进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由传统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向联盟型模式发展,从组织形式上强化合作关系,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深层次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区内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缺失,常因缺乏资金、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终止创新活动,以及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比例比较低的状况,依托经济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外部的研究力量,采取会员制等方式,成立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机构,以确保中小企业发展必需的技术供给与支撑。
4、创建完备的创新服务共用平台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经济区各城市统一进行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以及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在整合各市现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网络、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络、科教信息网以及包括专家库在内的各种数据库信息网络。根据各地产业优势与科技资源优势,设立以城市为载体、覆盖区域行业的、由各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信息人员组成经济区信息网络小组,专门从事相关领域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在统一数据库和统一界面形式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领域广泛共享和高效利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服务。
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依托经济区内的科技实力,整合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资源,组建一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经济区各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产业竞争前和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以产业技术升级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与中试中心。整合各市现有的相关机构、网络平台等,重点建立一些针对重大的、关键的、难点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平台,特别地考虑建立一些促进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中试基地。
以建立共用共享机制为核心,以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建设为重点,加速构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中小企业的资助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区域内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跨区域咨询、评估、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区域联动的,以战略决策、企业咨询、科技评估、风险投资、科技会展、人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依托沈阳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以及各市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立共享技术交易网络,共享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共享科技投融资渠道,联办项目展览及展示活动,共同开展计划项目招标以及共享科技成果拍卖等业务等。
5、建立统一的科技规划、政策体系
统一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沈阳经济区建设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原材料基地的目标,统一制定科技创新规划。集中经济区专家学者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力求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支持通用机械、重矿装备、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制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攻克一批制约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农业、人口与健康、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应用和关键技术攻关。定期发布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目录,完善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度。
统一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整合区域内各类科技政策资源,立足建设建立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需要,建立一套包括激励政策、引导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调型政策等内容的创新政策支持系统。同时要注重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进出口政策、激励促进创业的金融政策和股权期权激励政策等各项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从经济区创新实际出发,从技术层面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要以促进区域内科技合作为核心,紧紧围绕营造良好的区域内科技合作环境,研究、调整、补充和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6、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重点培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示范性高、中等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精尖科研攻关能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