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力》教学设计

(2019-02-27 18:23:08)
分类: 教学日志

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七章第三节)撰写

《重力》教学设计

安徽省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汪水根(电话:1535735853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本节教材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让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测量、描述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是第一节认识力的巩固与提高,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从教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动手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对前沿科技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会利用G=mg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

2)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重力的方向、感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与交流,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

2)通过对重力产生原因的学习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为:概念+规律,学生对重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为引导学生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本课时设计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过程,以达到初步认识、逐步深化的目的。

1、制造认知冲突,引导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漂浮相片的展示,诱发争议,在“冲突”中让错误变醒悟;在探究重力方向时,把重锤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通过设问: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剖析问题关键点,追根溯源在“冲突”中让知道变理解。在重心版块进行如下教学:一根粉笔受重力作用,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仍然受到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触摸思维临界点,推波助澜,在“冲突”中让模糊变融通:重心的概念是认为引入的;“从效果上看”“等效替代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探究的结果。

2、优化探究过程,提高课堂效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它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时,突出数据获取、数据的分析环节,以利于解决时间和内容的矛盾自主和指导的矛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方向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们往往把把重力的方向理解成 垂直向下。课本上仅仅演示重垂线,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重锤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学流程如下:

 《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重力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展示唯美的漂浮照片,请同学们判断是真是假。

《重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在真假辨别、如何拍摄的讨论中唤起对重力的初步感知。

2、揭秘漂浮相片的拍摄,设问:你为什么认为图片是假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活还有那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呢

  《重力》教学设计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概念的建立

1)分析学生列举的实例:以上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这些物体所受到的力不是由接触产生的,它们最后都要落向地面。

2)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因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课件展示:牛顿与万有引力——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是有差别的,但差别甚小。

﹝设计意图﹞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2、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学生活动:用手托起不同的物体,并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猜想重力大小跟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3)演示重力的测量方法: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4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学案表格中,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

 

钩码个数

1

2

3

4

5

质量/g

 

 

 

 

 

重力/N

 

 

 

 

 

 

 

 

 

 《重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计算重锤所受重力的大小。

3、探究重力的方向

1)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

2)学生尝试描述重力的方向。

3)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

①温习:数学上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是垂直的关系。

②引导:水面提供了水平的标准;悬挂重物静止时,悬线的方向反映重力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