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日志 |
根据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撰写
《透镜》教学设计
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设计思想 |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通过学生的“一看二摸”,通过观察和分析,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焦距→小结与反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
2. |
||||
过程与方法 |
1.
2.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2. |
|||||
重难点 处理 |
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同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完成学生对三条特殊光线的认识。
|
|||||
教学 过程 |
教学内容 |
教学策略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新 课 引 入 |
通过对比“广州亚运会圣火”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 |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
播放课件 |
观察思考 |
||
新课 教学 |
探究一:透镜的分类 |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出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
用眼看、用手摸,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 |
||
课件展示:与透镜有关的科学术语 |
播放课件 |
观察思考 |
||||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
通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的透镜属于哪类透镜为切入点,提示学生:在观察中认真思考两种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 |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
观察思考 |
|||
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思考与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 |
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及时点拨与指导。 |
合作探究,并汇报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 |
||||
让学生通过板画“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后,引入“焦点”和“焦距”。 |
课件展示“焦点”和“焦距” |
观察与思考 |
||||
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交于一点,指导学生估测凸透镜的焦距。 |
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思考。 |
用刻度尺在实验记录纸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
||||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释“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采集原理。 |
因势利导 |
思考回答 |
||||
探究非平行光通过透镜时的情形,辨析“会聚”与“发散”,深化理解。 |
巡视指导 因势利导 |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
||||
课堂小结 |
小结本课时内容 |
利用板书,让学生小结,帮助学生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
因势利导 |
试总结本节内容 |
||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