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麦元初中汪水根
麦元初中汪水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54
  • 关注人气: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镜》教学设计

(2019-02-28 07:42:57)
分类: 教学日志

根据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撰写

《透镜》教学设计

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汪水根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通过学生的“一看二摸”,通过观察和分析,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焦距→小结与反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        经历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体会猜想、假设、收集有效证据在探究中的必要与重要,进一步增强分类、比较、建模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透镜对光的作用,体验透镜的奇妙,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处理

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同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完成学生对三条特殊光线的认识。

    难点:凹透镜的虚焦点——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利用作图法处理认识。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广州亚运会圣火”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播放课件

观察思考

新课

教学

探究一:透镜的分类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出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用眼看、用手摸,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

课件展示:与透镜有关的科学术语

播放课件

观察思考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通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的透镜属于哪类透镜为切入点,提示学生:在观察中认真思考两种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思考与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

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及时点拨与指导。

合作探究,并汇报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板画“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后,引入“焦点”和“焦距”。

课件展示“焦点”和“焦距”

观察与思考

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交于一点,指导学生估测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思考。

用刻度尺在实验记录纸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释“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采集原理。

因势利导

思考回答

探究非平行光通过透镜时的情形,辨析“会聚”与“发散”,深化理解。

巡视指导

因势利导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时内容

利用板书,让学生小结,帮助学生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因势利导

试总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