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摩擦力》教学设计

(2019-02-27 11:42:13)
分类: 教学日志

 

《摩擦力》教学设计

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汪水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

设计理念

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对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的体验和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过事例和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提炼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可能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后,突出“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这个环节,同时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过程性,建立起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的主导权交给老师,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其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与探究,学生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也知道可以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研究某个力。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         通过讨论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感受“转换”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感悟合作学习的乐趣;

2.         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养成严谨认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践体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来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感受、观察、思考

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的事例来感知摩擦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摩擦力

 

指导学生完成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动手实验:

1、不接触的运动

2、木块动,木板不动

3、木板动,木块不动

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突显摩擦力产生时要有“相对运动”这一条件。

演示毛刷和木板之间的相对运动:

1、毛刷动,木板不动;

2、木板动,毛刷不动;

引导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感受、观察、思考

通过观察毛刷和木板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刷毛倾斜的方向,感知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了解三种摩擦的存在与区别

感受、观察、思考

三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区分是哪一类型,充分拓展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

、问题

课件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交流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

引导学生分类与合并,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回答、交流

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初步感知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提出合理猜想的方向性比较明确,避免了学生的胡猜、乱猜现象。

设计

实验

引导学生解决:

1、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2、如何控制变量?

讨论、回答出操作要领和原理,在实践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

 

 

 

思考、回答

本课题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为此把“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作为本节的探究重点。

由于控制变量法同学们较熟悉,这里放手让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

探究

收集

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指导操作要点和学困生)

收集相关小组的实验数据

选用桌上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所得数据和现象记录在实验纸上

不过多的参与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

评价

数据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做适当的表扬和点评,并将结论归纳填写在课件空格内

分析、总结

填写、汇报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评价

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回答、交流

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巩固和扩展课内教学的成果。

增减

摩擦力

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思考、回答、交流

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和探究过程。

思考、回答、交流

在学生小节后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实践情况后,我感到虽然教材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但学生自己通过课前的自学能学会,故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摩擦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尚在研究中,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定论,讲不清道不明,讲了学生也学不懂,所以我选择不讲。我确定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定性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时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由于控制变量法同学们较熟悉,因此我把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虽是固定的,较少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况且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因此我在“猜想与假设”环节方向性比较明确,以确保突破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一难点。

本节颗的难点是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产生时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的运动趋势”,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设计时想通过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以及毛刷和木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演示和操作来突破,课堂教学效率表明我做的还很不够。至于我为什么涉及三种摩擦。这是因为:虽然课本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什么是摩擦力,而对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没有涉及,而这三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区分是哪一类型。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度的拓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