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长乐评——Beyonce「4」:一路高歌猛进的爱情礼赞

(2016-06-06 09:51:49)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81c2b222gw1f4l92eb25zj21401ludp7.jpg Beyonce - 4 (Columbia Records, 2011)

A-


从小学到今天,我几乎没有错过一次Destiny's Child和Beyonce单飞时期周榜单曲夺冠的过程,Channel V曾经每个星期天下午都有Billboard Hot 100揭晓转播。所以我听Beyonce的时日少说已经有整整17年了(也是我加入碧神局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日子里,不夸张地说,只有4给我一种不可预测的新奇感和冲击感,当然这也是我花了5年才明白过来的,因为如今Contemporary Pop的发展态势开始呈现一种单一趋势,而4“一盘散沙”的劣势感反而成就了某种多种未知可能性探索的状态。所以这也略显讽刺,4至今都被许多人当成一张低调和“不那么成功”的专辑,难道是因为单曲不够强势造成的整体洗脑印象吗?用这种态度听音乐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最终只会沦为销量和榜单的奴隶。


事实上,从情感上讲,这张专辑所达到的情感强度足以灼伤你的双耳,是她演艺生涯中最自然最深切的表达,比较一下就可得知:好比首专有不少偏冷调的流水线式雷鬼/Funk/当代R&B嘻哈歌曲,中规中矩绝不出错;B'Day注重功能性的节奏和听觉,Deja Vu开场白就直接隐喻了她事业的四大法宝:Bass(bass吉他和重低音),Hi-Hat(架子鼓的高帽钹,体现她狂野的现场乐队感),808(创造无数奇迹的808合成器),以及Jay-Z,她老公(lol);I Am... Sasha Fierce是人为分割的双面人格,斧凿痕迹过重;Beyonce天人合一的气势是艺术巅峰同时也是瓶颈,并且流露出的消极情绪表面坦白实则带有某种回避性质;Lemonade在我看来无法处理“大家”和“小我”之间的矛盾。


如此看来,我认为只有4才是从头到尾通透清澈的自我表达,当今音乐行业里那不成文的“必须塞很多概念话题要丰富要广阔才是好专辑”的规定(gawd你不烦我都烦了),在这张专辑面前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因为除了她一贯的“女权任务”之外,这张专辑谈论的东西就只有一样东西,即【纯粹的爱】。仅此而已。“爱”这个概念在专辑里并非是闪现的信息和的工具化的文本,而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实实在在的感情,连续不断地一层层用力渲染,最后做出了令我惊讶的厚度。音乐性上,将她所擅长的本事一网打尽并呈现出旧元素和新时代sound system接力的态势,且没有钻进PB R&B和Trap过度依赖808 State和混音的死胡同,是千禧年过后当代流行最好的状态。音乐上的通透带来了艺术上最自然的表达,即将做母亲的她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人生阶段将爱情和亲情融为一体,所以歌曲中的爱早已经超出曾经那种“都市夜话”的男女关系,而进化成为一种为爱人和亲人甚至愿意牺牲掉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强烈情感。


头一个要说的就是我最为钟爱的1 1,和曾经成功的Hit专相比,敢以抒情开场就非他人所能及,况且我并非是一个ballad迷,但最终还是臣服在质朴感人的歌词和百转千回的演唱之下。当我以为这只是一首寻常的融合老派成人抒情摇滚的Soul歌曲时,如火焰般徐徐升起的编曲一次次lift me up,最后带来最让我惊讶的电吉他solo,如洗礼圣水一般的爱意,化作电吉他的音色,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让人沉浸在这滚烫的温度中,真挚得令人听完总是眼角带泪。(敏感的Po主曾听到嚎啕大哭)


以此做开端,不仅为同名的Pretty Hurts和Lemonade的Pray You Catch Me的曲目安排打下基础,还以一种目录/梗概的身份暗含了接下来歌曲的信息,就像叶子的脉络一般清晰可循,歌曲中的白人摇滚倾向体现在I Care/Best Thing I Never Had/I Was Here等歌曲中,尤其是I Was Here的低沉的提琴和如天边云的颗粒感吉他,都达到了类似独立摇滚中Post Rock的气质(听听Mogwai,Explosions In The Sky和Mono等乐队你会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而复古基调有Party这样的Synth-Funk来体现,Kanye的制作莫名带有一种Mariah Carey后期的愉悦感,霓虹色的Funky音效和彩色的Horn更令人回想起Shalamar和DeBarge的Urban时代。加快版的Power Ballad Rather Die Young同样也是这种产物,制作中出现了诸多翻新的复古合成器音色,华丽旋转的keyborad缓和了power ballad横平竖直。(Best Thing I Never Had和I Care以及Start Over则都有power pop的痕迹,这对之后的XO也有不小的影响)Frank Ocean谱写的I Miss You是专辑中最接近新时代PB R&B音乐的代表作,却也因为略显nostalgia的情怀带来属于80年代色度的云彩。


这种将Vintage创新的手法在Countdown和Love on Top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把90年代略显简单的雷鬼俱乐部音乐Dancehall结合Funk创造出一种层层叠叠的复杂结构;后者是纯粹的黄金时代的Retro缅怀,并且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爬Key”狠狠炫耀了自己的唱功——姐姐你别升了,到底有完没完啊?End of Time则在这种基础上又加入了Worldbeat,大气的非洲音乐(Afrobeat)影响下,不但呈现出一种大草原上的野趣,还利用这种广袤无垠的辽阔感切了歌曲的题,“我们永不分离”“我将伴你到时空不复存在”的歌词是这张专辑从头到尾不变的强烈爱意。唯一有些违和的是收尾的首单Run the World (Girls),通篇的爱在最后变成像军队一样严酷的政治宣言?这也许是专辑最大的败笔,但这未必不是Beyonce心底的愿望,当她高歌猛进迈向这个理想国度时,专辑前半部分所有的提到的伤害和脆弱,最终都将成为结痂后的强大——我的确爱你,但你不会再有力量来伤害我。


但就像我标题说的那样,这张专辑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赞美诗,一路高歌猛进,速度越来越快,缓缓苏醒娓娓道来的开场到最后追日赶月的狂奔,从低处的迟疑/坚定交织的复杂情感,升华为主宰世界的自信和满足,难道不比头重脚轻的Hit Fillers式专辑更具备专辑的秩序感么?为什么我们总要以一种思维思考问题呢?我承认这张专辑Beyonce的确是玩儿嗨了,High到任性地玩弄自己的声音,High到打破曲风的桎梏,High到想起了将Prince的摇滚风范捡起来,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细节… 但为什么会High,那也是来自于她心底的满足。毫无保留奉献,如爱泉浇灌的1 1,是她懂得了如何去勇敢地爱一个人;从Party开始的愉悦气息一直到I Was Here的我心无悔,是Best Thing I Never Had情伤之后的放下和原谅,是她懂得了如何在受伤之后自愈,重新再去无所畏惧地爱一个人。


See?好专辑永远值得你推敲,你觉得概念不明确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带上Beyonce在这张专辑中所倾注的那种真挚情感去体会歌曲的点点滴滴,哪怕是稍微多给一点点宽容,多用一点点力气,你都不肯,所以你自然永远也不会懂了。



最佳歌曲: 1 1
其他cut: Party, Rather Die Young, Love on Top, Countdown, End of Time

我给所有专辑的评分:

Destiny's Child: B-
The Writing's on the Wall: A-
Survivor: 剪刀 (剪出来的好歌: Independent Women Pt. 1, Survivor, Bootylicious)
This Is The Remix: A- (名为混音 实为重录 水准颇高 建议补课)
Destiny Fulfilled: 炸弹
Dangerously in Love: B
B'Day: A-
I Am... Sasha Fierce: B
4: A-
Beyonce: A
Lemonade: A- (待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