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温玲玲主题教研集体备课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主题教研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陈盈盈 |
活动时间 |
2022.4.18 |
活动地点 |
少年宫办公室 |
活动主题 |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
主 讲 人 |
温玲玲 |
参加对象 |
科学组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教研组成员认真研读这节课的教科书内容,同时思考本课在本单元中所起的作用,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各自说说自己的教学过程。 3.教研组成员仔细思考温玲玲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修改意见。 4.全组成员共同对学生实验的材料进行课前实验探究,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温玲玲:在本节课中,大家有什么好的设计思路吗?我打算用设计单来串接一个个环节。 陈盈盈:可以,设计单上的提醒要尽量鲜明,学生的相关研究问题一定要一目了然。 方明明:我之前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需不需要提供实验材料呢?我当时上的时候是没怎么提供实验材料的,感觉提供和不提供没有太过明显的区别。 温玲玲:对于材料的情况,我再去纠结纠结。 方明明:如果不给材料,一定要注意小组活动和课堂的趣味性。 温玲玲:我再考虑考虑这一块。
5.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教学设计: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教学提示:出示炒锅图片】
1.
2.
【教学提示:出示米饭、水果蔬菜、鸡蛋、煤气、调味料、炊具图片】
3.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像这样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煤气是间接观察到的)
【教学提示:出示厨房动图】
4.揭题: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活动1:观察厨房中的物质
1.过渡: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这节课我们先选择几种来探究吧!
【教学提示:出示水、食盐、铁图片】
2.提问:这些物质有哪些特征呢?我们会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教学提示:出示活动帮助卡1图片】
3.
对话框:可以从感官认识(看颜色、样子、闻气味、尝味道、摸上去的感觉)和已知的科学知识(液体的流动性、固体的形状、软硬程度、材料特征、物体的传热性能)两个方面去描述。
4.学生活动:预设5分钟,4人为一小组,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
5.交流:抽选一到两个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
6.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用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2:观察厨房中的变化
【教学提示:出示洗菜、切菜、炒菜动图】
1.
2.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
【教学提示:出示烧开的水、融化的冰、咬过的苹果、生锈的铁锅动图】【板书】
3.过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看看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又有哪些不同?
【教学提示:出示活动帮助卡2图片】
4.
对话框:可以从多角度(形状、颜色、温度、气味、状态等)去描述变化情况。
5.学生活动:预设5分钟,4人为一小组,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
6.交流:抽选一到两个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
7.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作物理变化。铁生锈,苹果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作化学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活动3:观察生活中的物质与变化
【教学提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动图】
1.
【教学提示:出示活动帮助卡3图片】
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和拓展
1.
2.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