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97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2020-06-24 08:41:12)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镇第三小学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

项目负责人

金小清

活动时间

5.29

活动地点

六年(1

活动主题

《那个星期天》

主 讲 人

金小清

参加对象

高段语文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  金小清老师带来《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展示;

2.  高段语文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活动,认真做笔记;

3.  课后,金老师简单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课后反思。接着毛小林老师从教学效果、教学收获和不足之处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课。组内其他教师评课、议课;

活动反思

与建议

 

组内讨论热烈,活动效果良好。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夏海虹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2.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融情于事

导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从早晨的(愉悦期盼)太好了,妈妈带我出去玩,到上午的(焦急兴奋)唉,怎么还不带我出去玩呢?再到下午的(委屈无奈)怪自己把觉睡过了头;最后外出无望,感到(失望伤感)在这一天里, “我”的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心情起伏线)

那作者又是怎样把“我”这种心情变化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学习活动一:

聚焦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小男孩那种“焦急又兴奋“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呢?

1.读一读第4自然段;

师:读完以后发现了吗?这段话都是围绕着一个句子来写的?

这段时光不好挨。

师:这段时光不好挨,那“我”在这段时光里都做了些什么呢?读读看,找到描写“小男孩”举动的句子,“我”在干什么?

(跳房子、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拨弄一个蚁穴、坐在草丛里翻看画报)

师:同学们,原来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写出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板贴:具体的事)

那作者又是怎样通过这些具体的事来表达“焦急又兴奋”的情感呢?请你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自由读课文)

通过再一次朗读,我们发现了在这段话中出现了一连串的表示我的动作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踏、跳、看、蹲、拨弄、爬、坐……)

师:瞧,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我那种焦急、兴奋的心情写出来了。正是因为内心焦急、兴奋,所以我没有一刻停下来呀!

师:再读读看,除了用词上的规律,在句子表达方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等母亲回来、等母亲回来。连续4次出现想象……想象……

师:同样的句子反复的出现,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式叫做,反复表达。

从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小男孩那种焦急兴奋的心情。

(出示插图:看,这就是文中的那个我,这段时光不好挨,我都做了些什么呢?(我踏着一块块方砖……)

这段时光是真的是不好挨呀,所以我用了这么多举动来打发时间呢。那在这个段落里除了写了我的举动和我心里的想象,还写了什么呢?

读读这个句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里描写了荒草丛和院子

空空落落的仅仅只是院子吗?

对呀,还有我那久久等待,等不到母亲那焦急的心呢!

作者就是通过抓住具体的景物描写,把我焦急的心情又一次表现出来了。

(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板块二:融情于景

过渡语: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描写光线的句子呢?这样的描写对表达我的心情又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光线的句子。想想,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呢?在句子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

好,同学们,开始读书吧。

1.默读课文;

2.汇报,交流

课文中,一共有几处描写光线的句子呢?(出示四处句子)

哪些词语,具体描写了光线的特点呢?把它找出来。

3.找出词语、句子

从这些词语、句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不仅写了光线的特点,还把它变化的过程写清楚了。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来细细品读。

著名国学家王国维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写在我们的课题下面。什么意思呢?人的心情不同,对待身边景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课文的句子。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你感受到了我怎样的心情呢?

(无比激动、欢喜。阳光在我看来都是明媚的,可爱的。)

举个例子:鸟儿叫,心情好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鸟儿在唱歌;心情烦闷的时候,你会觉得叽叽喳喳吵死人了。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再来读读下一个句子,先读整句话,再读黄色的句子,你看看有什么发现?

从这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你感受到的仅仅是光线的变化吗?

是的,这渐渐暗下去的,渐渐凉下去的,越来越远的还有我出去玩的希望啊。

出示: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暗示时间的推移以及“我”期盼落空的失落心情。

老师把这句话变一变,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字体慢慢变小)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

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看看插图,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这里有个词“漫长而急遽”急遽的意思是指光线的变化速度快。那他和漫长是不是互相矛盾了呢?

其实并没有,光线的变化是急遽的,而内心的等待是漫长的呀,你瞧,我从早晨等到上午,从上午盼到下午,还没有等到母亲带我出去玩。以至于黄昏到来,在我看来都是“孤独而惆怅的”

作者在这里除了写光线的变化,还写了什么?

(对,还写了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真的永无休止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就这这种夸张的表达方法,体现了“我”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同学们,从阳光明媚到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从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到无可挽回的消逝,一派荒凉。这不正是我的心情,由愉悦期盼到焦急兴奋,到委屈无奈,最后到失望伤感的这一变化过程吗?

表面上作者是在写光线的变化,写景物,实际上是在表达我的心情呢?像这样的描写,我们把他叫做“融情于景”

作者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那我们就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其实这样的描写,我们并不陌生,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还记得这篇课文吗?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爬山虎的样子和阳光的变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叶圣陶爷爷的那种紧张到放松再到充满自信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会读书的同学应当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到文字,一双眼睛看到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块三:融情于人

学习活动三:学习母亲的言行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母亲的语言描写:去,当然去)

发现了吗?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谁的?(母亲的言行)

在那个星期天,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她还是一位好母亲吗?(不着急评论,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描写母亲言行的句子,看看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读句子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

(辛劳的,忙碌的,没有一刻停歇的母亲,为生活奔波的母亲)

再来看看这个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

这里有一个词“惊惶”那我们知道惊惶的意思是惊慌,举止失去常态。那母亲有什么的举动失去了常态了呢?

(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是的,从这些母亲失去常态的举动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因为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感到自责,并试图来安慰我。可见她还是疼爱我的,只是迫于生活而不得不不停的忙碌罢了,天底下,哪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呢?

学习活动四:

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写文章要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当中。接下来,趁热打铁,就来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的表达方法,我们也来写一个小片段。

这里有两个小情镜:()

1.  学生练笔

2.  交流欣赏

总结:同学们,课文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作家们用心感受生活,用真情表达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诗意在我们的笔下肆意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那个星期天》评课稿

毛小林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金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金老师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金老师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金老师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金老师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金老师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金老师”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如果题目要求明确一些,时间充裕一些那就更加完美了。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金小清《那个星期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