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2020-06-24 08:43:45)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镇第三小学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

项目负责人

金小清

活动时间

6.19

活动地点

四年(1)

活动主题

《杨氏之子》

主 讲 人

夏海虹

参加对象

高段语文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本次主题教研内容为《杨氏之子》,上课老师为夏海虹老师。参加此次试教活动和集体备课会的是五、六年段的语文老师。首先由夏老师为我们带来文言文《杨氏之子》的课堂教学。课后,本组老师畅所欲言,针对夏老师设计的《杨氏之子》初稿的各个教学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2.理解关键字,如“诣”、“惠”、“禽”等词语;3.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上午第二节,夏老师和四年1班小朋友共同完成《杨氏之子》的课堂学习,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课堂上夏老师注重细节、培养能力、指导方法、拓展得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课后,谢尚霞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其他老师也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从目标完成、课型设计、朗读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交流、分享收获,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氛围。

活动反思

与建议

 

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的目的。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夏海虹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课题       21.杨氏之子

文本解读与学习内容

(简析)

文体要素:古文

 

语言要素:幽默风趣  机智俏皮

文化要素: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基础)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核心)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发展)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关键能力)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学生学情)

(知识、技能难度与学生学情)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突破点

 

(提供情境与学习支架)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与教的过程

二次备课

(批注、调整)

板块一初读课文,粗知文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出示课件3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5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6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3、当堂巩固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sì shì)之子九岁,shèn shèng )聪惠。孔君平zh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y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qín qí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板块二精读课文,品味妙趣。

一【出示课件2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板书:杨氏子)

“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智慧。

“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7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拜见。)

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意思?(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4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端来,摆上。)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多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果有杨梅。)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二、【出示课件5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说。) “此”是什么意思?(这,这里指杨梅。)“应声”是什么意思?(马上回答。)“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说过。) “夫子”是什么意思?(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杨梅  杨家果)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出示课件6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板书:孔雀——孔家禽)

7)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4.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三、互相交流,体会巧妙

1.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以见得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

出示课件7

1)孔雀是君家禽。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1.独立朗读,熟读成诵。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

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通过今天的学习,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希望大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2.   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如《谢太傅篇》、《徐孺子篇》等。

板块三国学联读,可谓延伸。

六、拓展阅读。

课后请你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并把这个故事的内容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作业设计、布置:

一、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l____     n____    ____ì    ____èn    q____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1.注释:

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乃:于是。

3)欲:想,希望。知:明白。

2.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板书:

杨氏之子——甚聪惠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评课稿

                                        谢尚霞

今天有幸聆听了夏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夏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看图猜智慧儿童故事的游戏。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入本节课要学的文本中,也为学习本课的教学重点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课堂诵读的有效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夏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夏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夏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夏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夏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夏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夏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夏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夏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夏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夏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夏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夏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夏老师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夏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夏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她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主题学习材料:

小学“文言文”要“小”教

统编版小语教材十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滋养,不仅增加了古诗的数量,同时还在中高年级新增了不少文言文,这显然对孩子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乃至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都大有好处。这些文言文有共同的特点,篇幅短小,读起来很容易上口,意思也很好理解;但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中年级重在简单的生活知识和做人常识的传播(比如三上的《司马光》、四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而高年级更倾向于对简单的生活现象和思想的探讨(如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六上的《学弈》等)。这些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根据编者意图,笔者以为小学的“文言文”要“小”教。下面以统编版五下《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读顺,游戏自读与适当范读相结合。读顺,游戏自读与

文言文语词强度较大,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虚词使用也十分精炼,且在古文在起初也没有句读,所以在当代的孩子在初读时存在一些困难。但汉字演变速度相对较慢,很多字的意义可以通过推理得到理解,所以反复读,再加上适当范读指导,是一定能够读顺的。统编版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故事性、思想性和情感性较强,只要通过反复朗读,便能大致读顺。然而,孩子往往不太愿意进行枯燥乏味的反复操练式朗读。他们需要游戏,更希望让自己作为游戏的主人不知不觉地大致读顺文言文。然而,游戏自读虽然能够让孩子“感觉良好”,但有些句子读起来也会出现共性问题,所以,很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范读。比如《杨氏之子》这篇小文言文,笔者如此组织孩子读顺。
(一)自我测验,同伴评价
   这个小游戏很简单,给孩子设定目标,孩子自我检测达到目标所耗费的工夫,并且通过展示获得同伴的帮助,最终完善达成的目标。《杨氏之子》教学,在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及“氏”和“子”之后,笔者组织孩子进行了这样的游戏。
师:这篇小文言文连题目不过才59个字,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们读几遍能将这59个字读成故事好吗?
生:(认真仔细地朗读,大约2分钟左右便纷纷举起手来)
师:你们读了几遍感到自己读顺了呢?
生:(有的说1遍,有的说2遍等等)
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读顺文言文,你们怎么做的呢?
生1:我慢慢细读。
生2:我遇到不顺的地方反复读。
生3:我边读边想意思。
……
师:下面请展示你们的自读成果哦!
生1(指名读完)。
生2:“为设果”中的“为”应该是第四声。
生3:“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应该是第四声。
生1(再读)。
生4(指名读完)。
生5:“孔君平”应该是一个人,所以连起来读,不能读成“孔君—平诣”。
师:孔君平确实是一个做官的。你真聪明。
生5(再读)。
(二)适当范读,豁然开朗
   文言的句读十分重要,涉及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但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即使教材已经加了十分清晰的句读,历史间距也使他们并不能将所有的句读都分析明白。然而,这些句读如果如果没有能够被正确读出,孩子内心里还是会产生困惑的。笔者曾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采访,当孩子自认为已经读顺小文言文后,我提问一个孩子:“是不是真的感到自己已经读顺了?”孩子的回答有些迟疑,后来他十分坦诚地告诉我:“还有一两句不知道如何断句。”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适当范读。《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教学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孩子自以为读顺后,笔者采访孩子,孩子果然坦诚告知我有一句比较难读。
师(指名一孩子):真的感到自己已经读得很顺了吗?
生1:“孔指以示儿曰”这一句不知道如何读。
生2:应该读“孔-指以示儿-曰”。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并且说。
生3:应该是“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先指着杨梅,然后给杨氏之子看,最后说。
生4:我赞成“孔-指以示儿-曰”的读法,因为“孔”是主语,“指以示儿”是做的一个动作,“曰”是说。
师:这说明大家都认真思考了。最后这位同学的分析十分正确。但,怎样读出节奏来,还是有些困难,听老师读,大家学一学。
生:(跟着老师学了两遍)
师:这篇小文言文里还有一句,几位同学读的停顿也不同,能回忆出来吗?
生(稍作思考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
师:是啊,这一句到底怎样断句呢?
生1:很显然应该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2:我赞同,因为上文有“此-是君家-果”这一句,同样有一个“家”字。
生3:我赞同后面的断句,但前面的“未闻”也应该停顿一下,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们真会思考。“夫子家禽”的意思是与“君家果”对应的,因此“家”与“禽”的停顿可以稍微短一点,只要不理解成我们现在的“家禽”就可以了。来,跟老师读两遍。
生:(跟着老师学了两遍)
(三)角色分读,完全读顺
   读顺有读顺溜的意思,虽然不能达到“此文若出我口”的境界,但也至少能做到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师范读之后,还需要继续游戏读,以巩固上阶段“学读”的成果。《杨氏之子》我们是这样巩固“学读成果”的:笔者将文本的五句先是标成不同的颜色。第一句笔者读。下面四句分别四个小组读,看大家的注意力和读的顺口程度。接着,又将文本的第一句标成蓝色,第二、四句标成绿色,第三、五句标成红色。第一句还是笔者读。第二、四句男孩子读,第三、五句女孩子读。以此类推,孩子在游戏中读得不亦乐乎,最终完全读顺了文本。
    二、读通,大致口述与审问明辨相结合。

所谓“读通”,笔者以为就是能够在读顺的基础再理解文言文的意义。然而,文言文的形式与内容一般是结合得十分紧密的,用的字和意义也很协和,倘若用通篇“翻译”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可能会造成“以辞害意”。因此,翻译可以在对于理解具体的某一个句子的时候使用,但对于文言文整体,笔者以为只要大致口述明白即可。大致口述的标准是能够点明文言文的中心意思。但是,仅仅大致口述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审问、明辨”来进一步明了文本所蕴藏的深刻意蕴,所谓“审问”,就是为了理解得更深刻而提问,“明辨”,就是把意义省察得更加清楚,这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吸纳了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大致口述,反映“聪惠”
    师:刚才孩子们已经完全把这篇小文言文读顺了,谁能说说小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吗?
    生1:梁国有一个杨家的孩子很聪明。一次,孔君平拜访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他叫出来。他为孔君平准备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就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个孩子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禽。”
    师:很好,我能感到这个杨氏的孩子真的很聪明了。
    生2:梁国有一个杨家的孩子十分聪明。一次,一个叫孔君平的来拜访他父亲,他父亲不在,便把他叫了出来。这个孩子热情地用水果招待他,水果里有杨梅。他却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个孩子反应很快,立即对答:“我没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禽。”
    师:真棒,从你用的“十分”“热情”“反应很快”“立即回答”“夫子家”等词语,我更加感到这个孩子的聪明了。看来大家能够大致理解这篇小文言文的意思了。
(二)审问明辨,深解文意
    师:大家看注释,这篇小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说》,在古代,“言说”的意思是“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那这篇小文言文里谁“善于言谈应对”呢?
    生:当然是杨氏之子。
    师:好,看起来大家都同意。那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1:孔君平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他立即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禽”。
    师:从哪儿看出杨氏之子立即回答了?
   生1:“应声答曰”。
    师:真好。你善于抓住文中的词语,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补充一下,杨氏之子姓杨,所以孔君平说杨梅是他家的水果。而杨氏之子立即想到孔雀的“孔”正是孔君平的姓。
    生3:我觉得孔君平称杨氏之子为“君”,既算是尊重,也有点取笑的意思,而杨氏之子对孔君平用“夫子”也既表达了尊重,又有点取笑的意思,这说明这个孩子很聪明。
    师:不卑不亢,不错。
    生4:杨氏之子的回答还妙在跟孔君平的话很相对。“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听起来很呼应。
师:了不起,你从言语的形式上发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世说新语·言说》里很多故事都是赞扬那些能够既能在内容上回答,又能用上很巧妙的语言形式的聪明之人的。但是,难道孔君平不聪明吗?告诉大家,他在那个时候可是一个当太尉的大官啊!
    生5:也很聪明。因为他一看到杨梅,就想到了要说的话。并且,还用“君”表达了尊重。
师:写杨氏之子聪明,为什么还要写孔君平聪明呢?
    生6:这更能衬托杨氏之子的聪明啊!
师:太棒了,你也非常聪明。刚才是我问你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生7:课文中“聪惠”为什么不用“聪慧”呢?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谁来回答?
    生8:课文注释已经说了同“慧”,两个字意思是一样的。
师:有些道理,谁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9:“惠”也有“贤惠”的意思。杨氏之子不仅聪明、有智慧,而且待人接物也很有礼貌。孔君平来到他家,父亲不在,他还专门用水果招待孔君平。
    生10:我赞成。杨氏之子应答孔君平称他为“夫子”,“夫子”是对有知识的人的尊称,可见他也是很有礼貌的。
师:所以课文说杨氏之子不是一般的聪惠,而是——
    生(齐):甚聪惠。
    三、读美,熟读成诵与诵读表演相结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诸多小文言文,要么具备有趣的故事情节,要么具备深沉的情感,都比较适合熟读成诵和诵读表演。背诵小文言文的目的,不是记住故事,而是通过反复读、熟读乃至于成诵和表演,让孩子更加深入地感受古文言,习悟语感,欣赏古文言的节奏音韵之美,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变美变雅。当然,在这个环节,也要注意设计感,使教学过程贴近儿童,引发儿童兴趣。
(一)师生合作,背出节韵
    师:这篇小文言文的故事性很强,有矛盾冲突,就像一篇小小说一样,很适合表演,我们把它演出来如何?
    生:(表示赞同)
    师:不过,我们得用上这篇小文言文里的句子。所以得先把它背下来,有信心吗?
    生:(表示有)
    师:我们先采用接句子的方法试试看。梁国……
    生:(接“杨氏子九岁”)
(如此接下去,然后换内容再接一次)
    师:还记得刚上课朗读时小文言文上的颜色吗?我们按照两次不同的颜色来背背看。
    生:(兴趣盎然地背)
    师:现在我们同桌互相背背看。
    生:(同桌互背)
    师:能像古人那样有节奏、有音韵地背吗?先听老师背一遍。(师有节奏、音韵地背)
    生:(练习)
    师:(指名背诵)
(二)诵读表演,享受美感
    师:下面我们来尝试表演好吗?需要三个人,一个说画外音,一个演孔君平,一个演杨氏之子。(大家就近自由组合先试试看,帮助孩子分组)
    生:(自由尝试,师指导)
    师:(指名表演,并且进一步指导“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而出”“为设果”,重点指导对话部分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以突出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总之,统编版教材小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能体现编者的“初心”,就是要能兼顾小学生的“小”,这个“小”,就是简单一点,以“读”为主;就是有趣一点,多用游戏的形式;就是自主一点,以孩子为主;就是思辨一点,多激发孩子的思维。如此,小文言文教学才会获得应有的效益。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语文高段主题教研夏海虹《杨氏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