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冯海宁
11月8日记者节快到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2000人参加)显示,45.0%的受访者认为,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记者仍有职业优势……72.1%的受访者认同,在当下,记者仍然是挖掘新闻事件真相的主力。(11月5日《中国青年报》)调查结果显示,45.0%的受访者仍认可传统记者的优势,72.1%的受访者仍认可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价值——这份沉甸甸的民意,或是今年记者节的最好“礼物”。
记者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职业之一。记者需要的不只是工资、稿费、奖金和新闻奖,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只有认可记者存在的价值,公众才愿意与记者互动,为记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尤其给记者以信心和力量,激励记者继续前行。
在自媒体时代、全媒体环境下,做传统记者似乎越来越不容易,一方面是独家新闻的优势在减弱,因为网友、各类单位随时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即时传播工具发布消息。另一方面,公众对新闻或者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海量信息中要凸显记者的价值比较难。尽管如此,记者仍能获得社会较高认可度,说明在当今时代,记者的价值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正因为人人都是“记者”,所以才体现出职业记者“与众不同”,如专业性与责任感等。
虽然今天很多人都可以挖掘事件真相,比如自媒体“记者”、执法者、监督者都可以揭开真相,但记者仍是主力,这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记者始终是正义的坚守者,几乎没有一种技术一种职业可以取代记者。新华社记者汤计9年为呼格吉勒图申冤最终沉冤昭雪,就是对记者职业精神与记者价值的最好诠释。
记者之所以始终成为挖掘新闻事件真相的主力,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职业人群,懂得如何挖掘事件真相,也是因为有太多的真相等待他们去挖掘,社会需要他们去拨开迷雾。如果我们想让记者今后在挖掘新闻事件真相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这就有必要重申一些常识,比如社会各方面都应该为记者正常监督创造有利条件,不要给记者挖掘真相设置太多障碍,不要把记者当做贼一样防,更不要暴力威胁记者或者伤害记者……
当然,记者也需要进一步赢得社会认可。这次调查显示,59.4%受访者认为现在记者最缺少的特质是“实话实说”。公众为何会有这种印象?其实,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不会“实话实说”;二是不敢“实话实说”,不会是因为不善于表达实话,不敢是因为缺乏勇气或是受某些约束。
前一篇:“痛经假”立法,好心可能办坏事
后一篇:“8元一杯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