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降火药--单竹

标签:
杂谈 |
前天,和李师傅采药,这次去的地方是一个山谷,两边是悬崖峭壁,路不好走,我在迈过一个石坎的时候,只听裤裆咔嚓一声,一阵凉风随之钻了进来,不用看,裤裆裂开了一个大口,这裤子终于算是光荣退休了。这裤子缝缝补补过几次,每次都是脱线,都算是小问题,不久前看到布料开始变软,我知道是老化了,扔了它还舍不得,就继续穿着吧,意料之中,还是在这大山里穿烂了它,布已朽,补是没有意义的,好在现在天气变冷,还备有一件外套在身,回来的时候,就把这外套系在前面挡着回了家。
在这个山谷里,前人种了一丛竹子,这丛竹子是单竹,目测长了一百多根竹子,非常的茂盛,我们来这采药自然不会打这竹子的主意,但这单竹也是一味好药。
写到这,脑子里就冒出了单竹水、单竹芯、单竹霜、竹茹乃至竹杜仲几个有关单竹的药名出来,看看时间,又两点多了,我平时都是晚上切药,回来晚,再洗洗刷刷,浇一下花,喂一下猫,忙完之后,再上来更新一下,心里本来有很多话要说,打字的时候却发现不会组织文字,所以正常一篇文章要花两三晚才完成,今晚写到这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就留到明天再续。
书接上文。
民间有因壮热烦渴或热病痰多咳嗽者,就会砍几段单竹回来取竹沥内服,多获佳效,具体做法,取鲜单竹竿,截成长段,两端去节,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这种液体就叫竹沥。竹沥,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有清肺降火,滑痰利窍的功效,和姜同用,能加强祛痰作用。
《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本草经集注》云:“凡取竹沥,惟用淡、苦、堇竹尔。”,淡、苦、堇竹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民间用药讲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单竹性寒,所制竹沥功同,我们当地把这种竹沥叫单竹水。
单竹枝叶末端长出的还没舒展成片状的嫩叶我们当地叫它单竹芯,有清心除烦、解暑利湿之功,有感冒发热或烦躁口渴的,,抽取一小把单竹芯熬水当茶饮用即能缓解症状,单用或配伍它药都可以。
竹子上的白霜,又被称为竹霜,这种竹霜单竹上的最多,所以我这也叫它单竹霜,刮一点单竹霜回来,加点茶油拌匀,一起涂在脸上,有保湿、祛斑、祛痘的功效。小孩子脸上长了点状白斑的可以试一试。去雀斑涂抹时间要长一点效果才好。
竹茹是一味化痰止咳平喘药,一般用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刮取,临时取用单竹的竹茹功用亦同。
民间还有一种叫竹杜仲的草药,有止血生肌,续筋的功效,它是簕竹根枯朽以后,经某种真菌侵袭,掰开这种竹根会看到有白丝相连,和杜仲拉的丝近似,所以我们这把这种竹根叫竹杜仲,这种竹杜仲是稀罕物,平常难得一见,一般只有簕竹根才有,单竹的少见,这种草药很多人闻所未闻,所以随便说一下。
单竹的竹笋估计很多人没吃过,认为这种竹笋不能吃,其实单竹笋非常好吃,味甘淡,微甜,口感又嫩又脆,比一般的竹笋口感都好,只不过这种竹笋壳硬肉薄,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加上这种竹笋漂水后颜色变黑,性又寒凉,所以吃的人少。

单竹Bambusa cerosissima McClure。禾本科簕竹属。
竿高3--7m,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每节分枝多数且近相等。箨鞘坚硬,鲜时绿黄色,被白粉,背面遍生淡色细短毛;每小枝有叶4—8枚,叶片线状披针形,质地较薄,背面无毛或疏生微毛。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要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要方》竹沥汤)
3.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憎深方)
4.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5.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6.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拍摄地点:昭平
前一篇:补肾固精药--大叶仙茅
后一篇:诗词歌赋与中医组方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