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气止通药--香附

(2022-11-04 00:36:53)
标签:

杂谈

早两天,和一姓陆的草药师傅到水库边上采药,他想挖点半边莲,我则随意走走,有什么合适的就采什么。今年下半年我这天大旱,水库蓄水不多,水库尾露出了一大片的湿地,往年,这些地有几个月会被泡在水里,现在人却能在上面行走,地里也长了不少野草小花,其中就有好几丛香附,我蹲下来一看,好家伙,这香附根露了一小半在土表,看起来也比平时挖到的要大,赶紧取出工具,挖了一丛,连土拿去洗,洗干净一看,不得了,这香附子竟然比我的手指还大,和带壳的花生大小。一般的香附都是连片长的,这里的却是一丛一丛长,香附一般生长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或水边潮湿处,这里的却能被水淹几个月不死,最让人意外的是香附子竟然能长这么大,说出来估计没几个人相信,所以我拍了照片先放上来。
香附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同属的物种很多,叶子长的都差不多,只是香附长的相对矮一些,全国各地都有,匍匐根状茎长,具椭圆形块茎,这块茎就是中药里的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温。 归肝、脾、三焦经。功能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纲目》云香附是“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漫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藭、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郁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我这民间,香附主要用于儿科、妇科、跌打损伤的治疗,如小儿食积或者寒积腹痛,单用新鲜的香附子捣烂,再冲人滚烫的开水,闷上三两分钟候凉,服下胃即安,加新鲜的天胡荽效果更好。
禁忌:
《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理气止通药--香附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香附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理气止通药--香附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莎草科莎草属。
匍匐根状茎长,具椭圆形块茎。秆稍细弱,锐三稜形,叶较多,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稍疏松,具3-10个小穗;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稜形,具细点。花果期5-11月。
广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区。
生长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或水边潮湿处。
理气止通药--香附

理气止通药--香附

理气止通药--香附

理气止通药--香附

理气止通药--香附
小的就是正常挖到的晒干的香附,大小对比一目了然。
理气止通药--香附

理气止通药--香附
洗出的一些小苗,捡了起来又种了回去。
理气止通药--香附
附方
1、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2、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3、治偏正头痛: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4、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5、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6、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本事方》)
7、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8、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9、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局方》小乌沉汤)
10、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11、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12、安胎: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中藏经》铁罩散)
13、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妇人良方》醋附丸)
14、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15、治乳痈,一切痈肿:香附(细末)一两,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医学心悟》香附饼)
16、治四时瘟疫、伤寒: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17、治跌打损伤:炒香附四钱,姜黄六钱。共研细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钱。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拍摄地点:昭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