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出无心
云出无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72
  • 关注人气:4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十九)注释

(2011-08-11 22:28:01)
标签:

文化

    世人之见惟六识,不出六识也,而六识犹不出业之缠矣。有这般汉,好论所谓历史之大视野,不知历史之大视野犹不出其六识,况业之缠乎?復有这般汉,好论欲于六识外求知求见之神秘主义,不知求知求见之神秘主义犹不出六识,况业之缠乎?非独于人,三界众生皆如是也,能见所见惟六识,莫能外于业之相续相缠矣。

 

【释义】:世人的意识始终只能在六识里面打转转,是出不了六识之外的,而六识则出不了业之缠的范围。有般痴汉,喜欢谈论历史的大视野,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大视野连六识都出不了,更别说是业之缠了。还有这样的吃行,喜欢谈论在六识之外求知求见的神秘主义,他们不知道即便是这般求知求见的神秘主义又何曾出得六识,更何况业之缠呢。这并不是指世间的人类,三界内的众生都如此这般,他们的意识所能达到的范围只能在六识之内,没有谁能够超越业的相缠相续之外。

 

     天地,蚁蛭也,某纵能穷天尽地、任性自然,犹蚁蛭之蚁也。痴人以天地之无穷为至大者,不知无穷之天地犹业之缠,天地之无穷实为无穷之最小者也,而无穷者犹有无穷之次第,皆不出业之缠矣。德人康托尔集合论言及无穷之次第,且由空集可构造一切良序之集合,反之一切良序之集合皆可由空集构造而来,若以此言一切归空,则陋也,是犹不离业之缠矣。

 

【释义】:天地,不过如同蚁蛭般渺小和微不足道,即便有谁能够穷天尽地、任性自然,仍然不过是微小的蚁蛭而已。无知之人认为无穷的天地就是最大的了,他们实不知无穷无尽的天地也逃不出业之相缠,天地的无穷其实不过是所有无穷中的最小者,而即便都是无穷,这些无穷还有次第之分,但是都不出业之相缠的范围。德国的康托尔集合论谈到这个无穷之次第的问题,他认为由空集可以构造一切有序的集合,反之,一切有序的集合都是由空集构造而成的,如果有人从该言论中推断出一切归空的道理,那么不免就鄙陋了,这些不免都逃不出业之缠。

 

     夫心,业之集也。心者,八识也,眼、耳、舌、鼻、身、意、末那、阿赖耶矣。天地之于阿赖耶如一尘之于天地,古今之于阿赖耶如一瞬之于古今。痴人不识末那、阿赖耶,以一尘之天地、一瞬之古今为不可出之狱也,大似蚁以其蛭为无穷之天地而自困矣。然即如此透此一尘之天地、一瞬之古今,亦只略知芥子之纳于须弥[1],焉知须弥之纳于芥子乎?

 

【释义】:心,业的集合。心者,乃八识,他们是眼、耳、舌、鼻、身、意、末那、阿赖耶。天地跟阿赖耶相比犹如天地中的一粒微尘,古今跟阿赖耶相比犹如古往今来中的一个瞬间。无知之人根本不知道还有末那、阿赖耶,他们傻傻的认为天地中的一粒微尘、古今中的一瞬间就已经是无法超脱的范围了,这些人就如同是蚁蛭,他们愚昧的认为自己所能见的视野范围就是无穷的天地了,并且自困其中而不自知。然而即便是透知此一尘之天地、一瞬之古今,也不过只是略知微小芥子之纳于无穷之须弥,哪里又明白其实无穷之须弥亦纳于微小之芥子啊。

 

     诗曰: 

河汉难容爪,浮沤自可栖。摧星搅日月,天地一团泥。

————————————————
[1]芥子之纳于须弥:“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同时这个须弥山在佛教中极具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而“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有白、黄、黑之品种。芥子,极其微小。“须弥芥子”,言偌大的须弥山纳于芥子之中,暗喻佛法之精妙,无处不在,也形容诗文波诡变幻,才思出众。

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