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十七)注释

(2011-08-11 22:24:57)
标签:

文化

    世之愚人,莫不执之两端:或执万有而不知万有即空,或执空为空不知空即万有。更有偷心不死者,窃莫执两端之名言而实不知其义,臆测两端不守则守中,不知中即两端,岂有离两端之中哉?究其两端者,犹业之流转所引之名言,岂论中者哉?世间名言,了无实义,皆贪嗔痴疑慢之业矣。守一、守中、守空者,皆痴人也。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者,不离六识妄想,了无实义,皆贪嗔痴疑慢之业矣。

 

【释义】:世上的愚人,没有几个不会执迷于两个相对的极端的:要么就是执迷于一切都是存在的而不知道一切存在着却也空寂着,要么就是执迷于一切皆空的却不知道一切皆空着却也存在着。还有那些偷心不死的人,只是口头上学会不要执迷于两端之言实际上却不明白其真正的意义,臆断认为不要执迷于两端而要保持中庸,他们不明白的是持中庸即是守两端,因为不可能有能脱离两端而存在中庸?穷究两个极端的人,犹是业的流转所引之名言,更何况穷究中庸之道的人呢。世间一切所谓的名言不过束之高阁的不切实用的言谈,毫无意义,不过都是贪嗔痴疑慢的业而已。执迷于一端、执迷于中庸、执迷于无所之谜者,都是痴人。所谓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人,着实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六识的认知束缚,好无意义,也不过都是贪嗔痴疑慢的夜罢了。

 

     六识,妄想也;末那、阿赖耶,犹妄想也。痴人沉于六识名言之幻戏而不知,莫论末那、阿赖耶无始以来之相续相缠矣。痴人不识末那、阿赖耶,或谓意识中我之概念即末那、宇宙之大我即阿赖耶,或谓“喜、怒、哀、乐之发”者即末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即阿赖耶,或谓执两端者即末那、不执两端之中之空者即阿赖耶,如此种种,皆世人之妄心测度,实不知末那、阿赖耶也。

 

【释义】:六识、末那、阿赖耶都是妄想。无知者沉沦于六识的无用之言却毫无察觉,更不要能够明白末那、阿赖耶无始以来的相缠相续了。无知痴人根本不明白末那、阿赖耶,他们或者认为意识中我的概念就是末那、宇宙中之大我就是阿赖耶,或者认为执迷于两个极端的人就是末那、不执迷于两个极端、中庸、空寂的人就是阿赖耶了,等等,这些都不过世人的妄心测度,其实并不了解末那、阿赖耶。

 

     执之两端、不执两端,唯心、唯物,存在、非存在,道、非道,仁、非仁,科学、迷信,无机、有机、神鬼圣凡,如此种种,皆不出六识之名言测度。末那、阿赖耶者,非六识之外、非离六识之外,非六识之内、非离六识之内,非六识之中、非离六识之中,非即六识、非离六识,寻之不得、弃之不失,非六识之名言可测度也。

 

【释义】:执迷于两个极端、不执迷于两个极端,唯心、唯物,存在、非存在,道、非道,仁、非仁,科学、迷信,无机、有机、神鬼圣凡,如此种种,都不能够超越六识的无知空言的测度范围。末那、阿赖耶,并非在六识之外、并非脱离六识之外,并非六识之内、也并非脱离六识之内,并非六识之中、却也并非脱离六识之中,并非六识、又并非不是六识,执意于寻求它却求之不得、想要摈弃它却也无法真正脱离,这层道理并非六识之内的空洞高言所能够测度的。

 

     古今所谓禅者,多好论所谓三关,皆不出六识之名言测度。三关者,非有非无,证之则无、不证则有,说有说无皆是两端之名言争讼。而不证末那、阿赖耶者,不可言初关也。末那、阿赖耶者,非六识之名言可测度;初关者,又岂六识之名言可测度哉?

 

【释义】:古往今来所谓的禅者,大多喜好谈论所谓的三关,却都不能超越六识的空洞名言的测度。三关,并非真的存在也并非就不存在,想要验证它却又实证不得、不去刻意验证它却又真的就存在,说它有说它无的人都是两个极端的空言争讼。然而,毫无努力而去验证末那、阿赖耶的人,根本就连初关的境界都无法达到。末那、阿赖耶,并非六识之内的空洞高言所能够测度的;初关的人,又怎是六识之内的空洞高言所能够测度的呢?

 

     诗曰: 

清风逐袖似人闲,素影婆娑碧水湾。几处幽花添野趣,一春酥雨润天颜。
扬眉便是声前句,触目无非末后关。莫作禅思深处会,云生空际幻斑斓。

----------------------------------------------------------------------------------------------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原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和辨证统一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