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五)注释

(2011-08-11 21:48:58)
标签:

文化

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五)

 

夫禅,即一切非一切。禅者,即禅宗非禅宗。禅宗者,非禅宗,是名禅宗。执禅宗所谓历史而学问者,于禅宗无关,于禅亦无关矣。蓋无关之于无关且犹多有相关者,禅宗之所谓历史,亦于此无关之相关而展开也。

 

【释义】:禅,就是一切,却也什么都不是。传禅的人,可以说是禅宗,却也并非禅宗。禅宗,并非禅宗,却因此正所谓禅宗。一味的执着于禅宗所传教的内容而妄求其中禅机的,其实与禅宗毫无干系吗,与禅也毫无干系。然而,说是无关却又多有相关,禅宗的所谓历史,于此无关和相关中发展开来。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1],达摩西来、花开五叶,是耶、非耶,知者自知,不必追究也无须追究。所谓如来禅、祖师禅之争讼,乃无事生非。纵会得祖师禅者,亦阶下汉也。若论诸如棒喝、公案、话头、机锋等,则大似无端作怪矣。

 

【释义】: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心映而笑,达摩传教入中国,从此佛教大兴,终成鼎盛,对错是非,知道的人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必追究也无须追究。所谓关于如来禅、祖师禅的争议,只是无事生非之举。纵使悟会得道祖师禅的人,也不过只是阶下痴人罢了。如果说诸如棒喝、公案、话头、机锋等等,也不过是无来由的传言罢了。 

 

     禅者,即迷非迷、即缠非缠,非悟即悟、非解即解。求解脱者无解脱、不求解脱者也无解脱,因解成缠、因悟成迷。所谓顿悟者,非顿悟,是名顿悟。所谓三关[2]者,非三关,是名三关。佛法无多子[3]、禅宗无多子、乾坤今古无多子,虽如此,此间事、犹需一一透脱。所谓透脱者,非透脱,是名透脱也。

 

【释义】:学禅的人,仍处迷惑却又并非迷惑、被幻象缠绕却又并非缠绕,并非开悟却已然开悟、并非解脱却已然解脱。一味妄求解脱的人终不得解脱、然而不求解脱的人也得不到解脱,因为求解脱而被缠绕、因为想要开悟却被迷惑。所谓顿悟的人,并非顿悟,这才是真正的顿悟。禅的三种境界也并非如是,这才是真正的境界。佛法、禅宗、乾坤今古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如此而已,虽然如此,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要一一的完全理解和解脱。然而所谓的完全解脱,并非完全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完全解脱。 

 

    诗曰: 

可怜网中客,流转自颠错。四大谁为住,天地谁入镬。形神空无有,何缚何所缚。

缘生非一体,如幻相映烁。糊涂识物始,忧患起年弱。五蕴妄成织,形器终难托。

尘念随境逐,三界怅寥廓。宿习随行消,福田莫令薄。盲龟苦海渡,孔木曷能获。

浮华镜里梦,须臾已舟壑。贫子衣安在,明珠诚凿凿。

----------------------------------------------------------------------------------

[1]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①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② ,涅盘③妙心④,实相无相⑤,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②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③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④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⑤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2]三关,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牢关,乃禅林用语,指三种由低而高之参禅境界。

行者若能凡情销尽,彻见诸法之虚妄不实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则称为‘破初关’,或破本参,又作见性。

其次,在见性之后,再用功修持,则不但不为‘有’所碍,而且亦能不执着于‘空’,此称为‘透重关’,又作大死大活。

此后,再用功磨炼,乃能达寂照不二、空有无碍之境,虽五欲当前,亦运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为‘透末后牢关’。

[3]佛法无多子。无多子:没有什么。这是禅宗的话,临济禅师悟道以后说:原来佛法是这个样子,无多子。实际上这三个字,是当时的土话;用现在话来讲,无多子就是这么一点点东西,没有什么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